别敦荣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从总体情况来看,尊师在大学校园还是比较普遍的,非常为学生所重视。但客观地讲,师生关系的确发生了变化,不过,并不是那种学生与老师走到了极端对立面,水火不容,而是有了一些新的内容。
比如,学生把老师称作老板,这是过去没有的,反映了师生关系融入了市场化的因素。老师安排学生工作,付给学生报酬,这种现象在研究生中比较普遍,在本科教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些新的要素。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尊师的传统,师生之间师授徒的关系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与单纯的读书不一样了。
过去老师教学生读书,学生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现在则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必须更多地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所以,老师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践机会,是根据现代教育要求注入的新要素,这是一种进步。
极端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师生关系的本质,恰恰相反,那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些教师的素养还有很多不足,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在师生的互动中要引起重视。尊师是学生的本分,但是从教师的角度讲,不能说学生要尊师,我就可以为所欲为,想怎样就怎样。一些极端事件反映了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然有些学生现在也比较实际,对老师的要求比较现实,看老师能否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能否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等等。学生的有些需求可以理解,但是学生不能单纯从这些方面来判断老师的好坏。
健康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术的联系,而不是渗透了经济利益的关系。当老师学生都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时,师生关系就疏远了。一个为了经济利益的老师与一个作学问的学者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得到锻炼,训练智慧。
(本报记者 孙琛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