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错位人生不老情 一片丹青留后人 |
——访书画艺术家、书画艺术教育家华敬俊先生 |
在我的心目中,华敬俊是一位值得敬仰的慈心仁厚的长者,他为人随和,让任何与他打道的人感觉不到眼前这位老人就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书法艺术家。偶有机缘,我们也在一起常常打打牌,聊聊天。有一天,我在他的一幅画作前伫立了很久、很久,仿佛在力透纸背的墨迹间要寻觅出什么。我知道我的肩上开始有一种叫做责任的分量压了下来。然而,华敬俊却很低调,从不愿过多地谈起自己的过去,也从不为自己艺术成就定调子。在我的多次采访要求下,华敬俊终于妥协了,如果非要说什么“家”的话,他说更乐意接受书画艺术教育家的称号。可见他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钟情。
华敬俊一直强调人生的错位,在他的执著与勤奋中,几次错位却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他为人豁达大度,为传播艺术竭尽全力。他涉足多种艺术门类,除花鸟山水之外,尤以人物见长,不惜放弃钟爱甘为他人作嫁衣裳,锦上添花创作为数可观的插图作品,而且数十年从事艺术教育,编著了遍及各种年龄段的艺术教材。对待名家,他直言不讳,指出当代艺术缺乏的是艺术批评,尤其是对名家的艺术批评。他广结善缘,重视的是一个德行。他一生在做的,不仅是为艺术,更重要的是为他人,将本已扭曲的东西还原到它的本性。
华敬俊简介
号齐人,1943年6月生,山东微山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从事书画创作和书画教育工作40余年。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连环画15套,70年代到80年代,先后为刘绍棠、浩然、孙梨、马烽、赵树理等十多位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插图,90年代初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编著多种教材和课本,出版《书画技法》5部。先后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画展,曾受邀到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学。

齐人声名远播,彼此身在咫尺,也常常小聚,但认认真真地采访他却是第一次。华敬俊为人低调,慈心仁厚,对我来说他更多的是一位令人敬重的长者,一位忘年挚友。然而,几次光顾他的画室,都有新品问世,从自然洒脱的花鸟,到风韵传神的人物,再到意明笔透的书法……都向我传递着一个讯息:在这浓墨丹青之中似乎隐藏着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受职业好奇心的本能驱使,让我再一次走近华敬俊,在笔墨之间寻觅他非同凡响的人生轨迹,揭秘他少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三支粉笔定画缘
1943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华敬俊出生在山东微山县的一户贫苦人家,这是一片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热土,血性的山东汉子在这时演绎了一段血性的历史。华家的弟子们也在这个非凡的时代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从事到民族解放事业中。他的父亲作为黄埔六期的军人,也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他从小随父转战各地,直到父亲参加台儿庄战役受伤后,他才随母亲从武汉回到山东老家,从此便与父亲失去了联系。
华敬俊在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时,接连用了三个“神”字,正是这三个神奇的偶遇作为他人生的拐点,使得他一步步地走进艺术的圣地。
在小学时,他生性顽劣,不思学业,一年级的课程他用两年时间也没能升级。这时,一位刚走出师范学校的女老师出现在他的人生中。这是一位19岁的女老师,十分善于因人施教,一次她在课堂上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形象逼真的兔子,引起了他的好奇。课后,老师还特意送给他红蓝绿三支粉笔。那娴熟的笔法和呼之欲出的形象,仿佛一下子激活了他身上潜在的艺术细胞,他用这三支粉笔学步,迈出了走向艺术圣地的第一步。
全国解放后不久,家里忽然收到来自北京的一件包裹,才得到父亲不仅大难未死,而且还随军起义加入到解放军。1952年,他被父亲接到北京海淀读书。在北京上小学时他又遇到一个王老师,也画得一手好画,他便整天跟在老师的后面,让他教画画。在这位老师的教导下,他不仅画得好,学习成绩也很快上来了,成为班里的尖子生。一年多之后,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位老师被人押走了,他为此回家大哭了一场。小学毕业后,他进入北京93中,他的老师曾是《解放军画报》的记者,在朝鲜战场上受伤后转到学校教书,他便又跟随这位老师继续学画,尤其水粉画使他受益匪浅。中学毕业时他的画已经很有功底了。进入高中,他的老师的姐姐在中央工艺美院,经老师介绍,他便跟随她继续学习,在专业上受益匪浅。从小学、中学、高中,在这三个重要时期,他有幸得遇三个老师的帮助,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拐点,并最终如愿以偿地打开了走向艺术圣殿的大门。
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但由于他父亲在大跃进时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直言不讳,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到北大荒,政审没有通过,留给他的是精心保存下来的一张《准考证》,在这张发黄的卡片上,也有他被尘封的遗憾。最后他进入北京师范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通县文化馆工作。
君有奇才不穷
通运河畔有着传统文化的土壤,也有着一大群艺术奇人。他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天下第一人”的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当时,欧阳先生还在河北省立师范大学教书,由相识到相交,并有幸拜在大师的门下涉足书法。
华敬俊对艺术十分执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笔。他在通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一边热衷于群众文化工作,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普及,一边勤耕不辍,其艺术功力日益精进,尤以工笔见长,这期间他连续创作了15套连环画。
在采访中,华敬俊特意嘱托一句“君有奇才我不穷”,这是他一生的信条,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他豁达的心胸。他身居通县,与浩然是近邻,由于“文革”时期的影响,浩然一度处在低迷,正是这一时期,他与浩然由相邻到相知。浩然复出时第一部著作《花朵集》无人愿意为其插图。这时,浩然想到了近邻华敬俊。华敬俊二话没说当即就答应下来。从《花朵集》开始,他又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错位,在插图上一发不可收。他先后为浩然的11本书作插图,并相继为刘绍棠、孙梨、马烽、赵树理等十多位文坛巨匠的作品创作插图,一时间,华敬俊的插图作品引起世人的关注,可谓门庭若市,并受邀为《红旗》杂志等报刊作插图创作。
华敬俊为人亲和随缘,不仅结交了大量的文化名流,而且朋友也很多。他在艺术上博众家,纳古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开辟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花鸟作品,天然洒逸,妙趣横生;他的仕女人物,工笔扎实,清雅素洁;他的书法大开大合,力透纸背,既秉欧阳之风,又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珍品被世人所喜藏。
华敬俊在归纳自己的艺术生涯时,风趣地用了“错位”一词来形容。上学时最不好学的学生,如今却成了教授;最早专攻国画却无意间在插图创作上收获颇丰;先是画花鸟却是工笔人物成为抢手品,本想再沿着画画的路走下去,现在他的书法却比画的名气更大……人的一生就是如此,总有一些莫名的力量在驱使着你。当然,还有许多事情也出乎他的意料,譬如他由艺术创作到艺术教育。他不仅对人生有奇悟,对艺术亦有奇悟,也可见他的艺术天分。也正是这天分,再加上勤勉,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弟子三千赋丹青
也许我们可以将华敬俊的艺术创作道路称为错位,那他所从事的艺术教育,我们却不能也不敢妄加戏评。因为华敬俊说,今天的艺术家需要付出,为后人、为大众而付出。他不像一些艺术家那样,刻意闭门修行,做大隐之士,而是行者千里,广为交流,甘愿成为艺术的布道者。
离开通运河畔,华敬俊走进了艺术的课堂,成为北京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的一名教授,并身居副院长之职。悉数算来,他的弟子已经达到3500人之多。然而,他所从事的艺术教材受益者又何以千计。从1996年开始,华敬俊就开始从事艺术类教科书的编著,从国画的技法到书法技法,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教材,从儿童到老年人的艺术教材,可谓包括社会的各阶层群体。他所从事的艺术教育形式,也包括了各种门类,从教材、到影视,从课堂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活动。
华敬俊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秉性如故,从不端任何名人的架子。他身兼社会多种职务,而且经常外出讲学,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而且也走遍了东南亚各地。早在1992年他作为最早一批走进宝岛台湾的文化交流者,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并成功举办了画展。之后,他多次受邀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进行艺术和学术交流,为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其精气神依然不减当年,而且艺术造诣可谓达致巅峰。他每周雷打不动地要到大学里去上两个半天的艺术类公共课,除此之外,每天上午进行创作,接下来就逛贸易市场。因为在这里最能反映人生百态。华敬俊擅长卷,曾策划参与创作了著名的《京门九衢图》(长187米)和《古运回望图》(长200米),在业界引起轰动。据他透露,近期以来,他一直在创作着自己独立完成的另一幅长卷作品,这幅长卷巨制,反映的将是集贸市场,现在已经完成了1000多个人物,预计卷长将会达到100多米,届时,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将会横空出世,将时代浓缩于长卷之中,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艺术缩影,成为后人考证我们的一个重要艺术文献,说不定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寻觅到自己的影子呢。
但愿华敬俊的艺术生命常青!
《科学时报》 (2008-9-17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