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转制后,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广西海洋研究所将科研融入生产,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产业化加速成果转化,以科技示范推进新技术、新品种转移,走出了一条既增强研究所的发展活力,又发挥“科技引领海水养殖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建立海水养殖立体发展格局
近日,记者来到距北海市20多公里的广西海洋研究所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虽说受台风影响连日大雨,但基地种苗生产却一片繁忙,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刚出售了5万只锯缘青蟹苗种。
在育苗车间,工程师蒋艳从水池底部刨出一碗沙,用水冲去沙子,碗底露出一条条约1~2厘米长的白色幼虫,她告诉记者,这些是人工培育的方格星虫(俗称沙虫)种苗,不久便可提供农户养殖。
在养殖车间,副研究员王志成从水池里捞起一条头部有一金黄色斑的海渔介绍说,这是去年4月从天津引进试养的大西洋鲷,现个体体重已达到331.2g~483.0g。
……
所长童万平告诉记者,“锯缘青蟹、方格星虫种苗是该所今年生产的主要产品,大西洋鲷和花尾胡椒鲷则是他们面向市场的储备品种,目前还有一批新品种在试验中。”
广西海洋所是广西最早开展海水育苗、养殖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单位。早在1988年,他们就自筹资金办起了对虾育苗场,并派出科技人员到广东海康开展技术服务,推动了我国南方对虾人工养殖的迅速发展。1989年以来,该所先后有近20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北海、钦州、防城等地,指导对虾养殖,使三市沿海对虾养殖面积迅速发展到近30万亩,成为广西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
海水养殖受市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曾热极一时的对虾人工养殖,近年来由于市场和病害等原因生产急剧下降。但广西海水养殖整体却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西海洋所在推广对虾养殖的同时,早已瞄准市场、结合北部湾的特点,不间断地开展了海水新品种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与开发,成功地培育出中华乌塘鳢、大獭蛤等新苗种,为海水养殖产品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该所在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与推广方面,已形成“生产一批,储备一批,试验一批,研究一批”的良性发展,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提供新的养殖品种,从而带动了青蟹、对虾、中华乌塘鳢等品种的池塘养殖,文蛤、沙虫滩涂养殖,大獭蛤浅海深水养殖。每年该所新品种推广养殖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为推进广西沿海从岸上到滩涂、浅海海水养殖立体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沿海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转制后更要提高创新能力
离开养殖基地,我们来到广西海洋所综合大楼。在三楼新装修好的实验室,记者看到整洁标准的实验台上,摆放着新购置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的已安装完毕,有的正在调试。
“研究所不是转制了吗,为什么还要在科研上下如此大功夫?”记者问。
童万平回答说:“你问的问题也是转制初期在所里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
广西海洋所是广西科研转制院所之一,2003年由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转为靠市场生存的科技型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给该所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形势,所里一些同志认为,“既然是企业,一心一意搞生产就行了,还搞什么科研!”但所领导班子认为,“科研所转制为企业,其优势在科技,没有科技做支撑,所迟早会被淘汰,也失去了作为科技型企业存在的价值。”
经过讨论,最终全所职工统一了认识。转制后尽管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该所的科研工作不仅没被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投入14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160亩,有6000立方米育苗水体、65亩中培和养殖池塘,以及水、电、气设施和员工生活设施齐全的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条件建设,先后建立完善了海水养殖技术中心、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这三个中心现已分别被自治区评定为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现在的广西海洋所已具备了科研小试、中间试验、育苗生产和先进养殖模式示范等研发生产能力,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南方最具特色和规模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以来,该所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
以科技示范加快新品种推广
加快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不仅是转制所生存的需要,更是服务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转制后,经济压力增大、人员减少,研究所不可能将育苗、新品种养殖、新技术推广都放在基地解决。广西海洋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一个立足示范基地,通过面上抓养殖技术普及,重点扶持科技示范户,向农村转移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推广模式逐步形成。方格星虫养殖就是这一模式成功的例子。
我们来到了北海市侨港镇咸田村海边,潮水已退,只见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滩涂上拾螺挖蟹(沙蟹)。电建村村民陈国强带我们来到一块大约被10厘米高的海水覆盖的沙滩,只见他在有一个小眼的地方挥动锄头挖了个小坑,然后伸手下去掏出一把沙子,里面有一条长约六七厘米的方格星虫。用此方法,他很快又挖出了几条。
阿强告诉记者,这些方格星虫是去年9月海洋所免费提供放入这片沙滩的,前几天刚收了一批成虫,有120多斤,收入2000多元。看到养方格星虫能赚钱,今年村里许多人表示也要养。
在与阿强的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这几年他还从海洋所买来象鼻螺苗养殖,一年海水养殖收入超过10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现在该村80%的农户都搞起了海水养殖,钱包也逐渐涨起来。
阿强只是近年来海洋所通过技术指导扶持的示范户之一。每当新的苗种成功培育,海洋所在基地养殖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都会给一些有文化、能力强的农户无偿提供种苗,指导他们学习、掌握养殖技术,在他们试养成功的基础上再扩大推广养殖。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科技“二传手”,加快了新成果向生产的转移。
在银滩镇古岭村村民吴永石的蟹塘边,一只红色的大塑料盆内放着刚从塘里捉上来的十几只大青蟹,每只约有500克重。他告诉记者,这些蟹是去年10月从海洋所购买的大眼幼体养成的。
海洋所自2003锯缘青蟹规模化人工育苗成功后,一直都是将蟹苗培养至拇指大小或黄豆大小后,才向养殖户供苗,而吴永石饲养的这批蟹用的却是大眼幼体(还带着尾巴)。他通过抓蟹塘前期处理和蟹养殖期间的科学管理,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养蟹技术的新突破。
小吴说起养蟹一套一套的,真像个农民技术员。小吴说,这些知识都是向广西海洋所科技人员学的。
《科学时报》 (2008-9-17 产业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