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舒其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1 22:48:48
从771校友的成长看科大精神
 
在谈从771校友成长看科大精神这些细节之前,我先给出一个关于771校友现状的不完全统计。这是前两天我上网查的,有些东西可能查得不全。63个同学中,在美国大学里担任终身教职的至少有17个人,另外,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有1位,德国有1位教授。在德国当教授比美国要难得多,我们中国留学生真正能做到数学教授的实际上非常非常少。771曾经有两位同学在德国拿到过教授的位置,其中1位做了一年后来到美国,现在在美国做教授。另外,在国内至少有8位,2位在中科院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所以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有27人现在仍然在学术界工作。这27个人在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涵盖了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所有领域,如果把这27个人组织起来的话,可以成立一个非常好、非常强的数学系。
 
这27个人当中,在学术界还是比较活跃的,作出了很多的成绩。我昨天就看了一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数学方面的高引用率作者一共有334个人,其中看上去名字像华人的大概有29个。这29个华人当中有大陆背景的是10个人,而771就有2人。这说明科大校友做的工作在自己的领域里很有影响。教育部实施长江计划以来,有4人是长江教授或者长江讲座教授。这些不很全面的数字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771这个团体在目前的学术界是比较活跃的,而且人数也很多,尤其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任教的人数可以说是特别多。
 
我希望通过我下面讲的这些,让大家相信,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和科大精神分不开的。
 
科大精神听起来很抽象,但是其实这就是你身边的东西。我们771这个班级,最小的入学时只有15岁,最大的有23岁,也有年龄上的差距。771这个班级是从全国所有的省和自治区录取来的,除了西藏和少数省区以外几乎每个省都有。进校以后,771的同学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记得很清楚,1977年的夏天,我们还觉得大学离我们是非常的遥远,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因为那个时候的大学招生是推荐选拔乱七八糟的,然后需要一些政审,走后门也很严重,也没有什么考试。如果你家庭出身不好,你就没有可能上大学。现在有来到全国最好的理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学习机会,所以大家都非常非常地珍惜。
 
我理解的科大精神,第一种体现就是对于困难的态度。你碰到了困难会怎么样?我感觉科大的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克服这些困难。这个自信心我觉得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碰到困难你就加倍努力,然后你有很大的自信心能够去克服它。我们刚进校的时候就有一个摸底测验。因为1977年的高考是每个省独立命题的,每个省的考卷是不一样的,所以进校以后系里就给我们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考高中的数学。当然这和任何一次考试都一样,有的同学考得好,有的同学考得不好,也有不及格的。但是我感觉到这个并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自信心。这个测验我考得不好,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事实上当时很多考得不好的甚至不及格的同学,后来都做得非常优秀。
 
我自己的第二点体会就是科大老师的敬业精神。当时教我们各门功课的老师,大部分是科大数学系的中青年骨干,这些老师后来也都成为了我们共和国恢复学位制度的头几批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水平相当高。水平是一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们非常敬业,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写讲义,备课,出习题然后改作业,出考卷,改考卷。我记得当时我们大部分的讲义都是自编的,我们很少用全国统一教材,因为那个时候统一教材都是“文革”前的教材,这些统一的教材有点过时。这些讲义质量非常高,当然后来也成为经典教材了。这方面我们受益匪浅。我认为科大的这些老师,是我见过最敬业的教师团体。当我们自己成为老师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会传承我们老师的一些敬业精神,也用自己全部精力去教育好下一代学生。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科大精神里最值得提到的,至少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
 
关于科大精神的第三点认识,是对基础方面训练的态度,即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个也是我认为对我们影响很深的东西,对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我,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我记得771当时学的课程非常全面,进校的时候没有分专业,头三年半全部是上基础课,这些基础课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所有内容。课程开得非常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不仅是数学课程,其他课程如物理课程,力学是和5系一起上的。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自己的感觉是,771许多校友在学术上很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时非常非常严格的基础知识训练。
 
关于科大精神的第四点认识,就是敢于创新的精神。什么叫创新?就是大家跟着你做,你的方法大家在用,其他领域也在用。那么你做的东西就要有新意。我认为这个创新性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的,不应该把它单独提出来。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你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我在科大读了四年半,1978年的春天进校,1982年的夏天毕业。我在这个四年半里没有做过什么研究,没有接触过任何所谓的科研,我们那一届也没有做毕业论文。目前的看法这好像很不好,你修这么多课,你是不是就修死掉了,也不知道什么叫科研。我认为完全不是这回事,你连基础都没有能做什么科研?当然我说的这个东西对数学比较实用,对其他学科我不知道,也许一些实验学科早一些接触科研会有好处。
 
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打这个基础。不仅在科大我没有做过任何科研,我到UCLA的第一年也没有做什么科研,就是修课,而且我修的这些课和后来做博士论文也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它后来绝对有用,至少是训练你的一些思维方法。我直到大学毕业后第一年暑假的时候才开始接触科研,这个时候我找到了导师,导师丢给我一些文献,说你去看这个,你在这里面去做。这已经是第一年的年底了。我一共用了四年读完了PHD,这四年我也是一直在修课。我记得当初我的博士论文写好以后给他,他看了以后给我来了三四个Email说很好,我以前以为你做东西不怎么样,现在看还蛮不错嘛,是很好的东西,你可以写出文章投出去发表。但是国外有一点是不需要你发表文章后才给你毕业,我只把博士论文写出来,就拿了博士学位。那年夏天,我把它写成三篇文章投了出去。那三篇文章发出去以后,刊登在了比较好的杂志上。这三篇文章后来引用率比较高,可以认为是有些创新的东西在里面。
 
关于科大精神的第五点认识,就是科大的毕业生非常热爱母校,愿意为母校服务与效力。当然,任何一个学校的学生都热爱母校。但是我觉得科大的这些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可能有的同学知道我们771校友张上游,若干年以前他就倡导成立了科大校友基金会这样一个组织。很多科大校友积极响应,有的积极捐款,有的帮助运作、管理等等。我觉得这个基金会,虽然目前捐款数目不是最大的,但是基金会校友参加的比例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是比较好的,这也说明科大校友非常热爱母校,能为学校尽一些力,都是大家愿意去做的。还有一方面是回到学校,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作一些贡献。
 
我最后想讲的是,今天的科大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说地点在合肥,远离那些大城市,这在当时就表现出来了。当时就有同学搞不清楚中国科技大学在哪里,拿到通知书还以为科大在北京。然后看到上面的报到地址写的是安徽省合肥市。当然现在是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今天还是有人认为学校在选址上有遗憾。实际上,这不一定是缺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说不定它是一种优点。你想想,在这里读四年书和在北京读四年书,觉得有多大区别吗?我觉得说不定这里还有它的好处。
 
可能学校已经不像当初可以招到全国最好的学生,高考的平均分数和北大清华是有些差距,关于这一点,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分数这个东西在心理上会有影响,你觉得你不如人家,成绩第一名的考生来这里的也许比较少。但是你看这么大的一个省,这么多人参加高考。这个第一名和第一百名高考的分数可能差得并不多,可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在美国你很难判断哪个是最好的大学,在美国SAT满分的也有的大学就不收他,所以美国没有一个很线性的排名。今天的科大,从师资力量上来讲,从学生来源来讲,从学风风气来讲,从教师的质量等等各种情况来讲,我觉得完全可以做到全国最好。我刚才讲到的那些科大精神能够发扬下来,完全可以把科大办成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再加上科大的学生招得也不多,如果能维持住这样一个好的传统,那么再出若干个像771这样的班级,我觉得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实我们这些人并不比其他人聪明多少,其实就是一个氛围、一种风气,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份努力。只要有了这些条件,就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舒其望,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现为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科学时报》 (2008-9-12 文化长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