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莉(中)与藏族同胞在一起
回忆起西藏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体味收获、艰辛和难忘的岁月情怀,我感慨万千。
雪域高原盛开的格桑花,耐寒雪、抗骄阳的顽强生命力的超群品质深深吸引着我。也许曾经有过多次转折的经历使我不再忧虑变化,也许内心永远渴望生机不再惧怕挑战,2004年,当我义无反顾地要求到西藏挂职锻炼而得到中国科协党组批准的时候,当我融入西藏的工作和生活、当地淳朴的人们至诚地给与我帮助和关爱的时候,当我历尽艰苦、磨练得意志更加坚强的时候,当我圆满完成3年援藏任务、被誉为“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的时候,由衷地体会到西藏之行是我无怨无悔的人生旅程,再一次印证了始终坚守的理想和信念。
我切身感受到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耳濡目染了西藏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内地有较大的差距,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更加艰苦,工作难度更大,面临又一次人生的挑战。正是几代人曾经坚守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老西藏精神”的激励,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作为援藏干部为西藏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西藏3年的岁月里,我深深地被雪域高原神奇的魅力所感动,深深热爱这片高天热土和善良的人民。也许西藏是财富和时尚都相对贫瘠的地方,也许恶劣的高原环境严重透支着人的生命,也许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给亲人带来不尽的思念……我也为之付出了更多的代价,但比起临行前全体援藏干部留给家人的“如果在西藏遭遇意外,请将骨灰留在雪域高原”的遗嘱,比起长眠于雪域高原的战友,比起相当一部分同志患上难以治愈的高原疾病,我感到十分幸运。我坚信,也许不能掌握生命之长久,但可以使命运更加丰富多彩。
理论素养有较大的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加强
总结在西藏科协3年的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充分认识援藏工作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行前认真查阅了西藏基本区情、民俗风情、发展建设、科协工作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作为做好西藏工作的前提。这对于我在援藏工作中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保持一致,在反分裂斗争中明辨是非,尊重爱护民族同志,为开展工作工作作好思想准备,为在新的岗位上重视思想理论修养的提高,正确运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援藏经历使工作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意志得以锤炼,心理素质得以考验
感谢党组给予我难得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在地方科协纷繁复杂的工作平台上,以中国科协先进的理念指导、拓宽工作思路,从有利于科协发展的工作入手,从有利于提高科协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入手,从有利于解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为创造有利于西藏科协事业发展环境尽了一份努力。
进藏之始,理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
“当初进藏为什么?现在在藏干什么?将来离藏留什么?”我深知赴藏之行肩负着中央的重托和西藏科协干部群众的期望。
从来到西藏科协任职的那一天起,我时刻以临行时周光召主席的教诲“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勉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西藏科协的工作中。 进藏初始,抱着踏踏实实干事业的决心,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情况,逐步理清了大致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方向。
打好基础,作出脚踏实地的工作成绩
面临的困难:西藏科协党组刚刚独立建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亟待解决。资金严重匮乏,科协办公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是自治区厅局级单位中办公条件最差的;职工宿舍面积仅350平方米,大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协组织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各级科协机构建制需要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现状,我原来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真切感到援藏工作的艰巨性,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
西藏科协急切期待着中国科协资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但是能否争取中国科协充裕的物质援助存在实际困难。现实使我思考,进藏前设想的援藏思路应该有所转变,要从单纯“输血”变为长期的“造血”,如何打破被动等待的局面,积极创造条件,依靠现有资源推动工作开展?
面对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我感到,虽然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方面有不利因素,但援藏干部具有传播创新发展理念,传授科学管理经验、工作方法的责任和示范作用。在工作理念上,始终宣传要树立“科协大团体”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协人才优势,为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而呼吁;在工作思路上,援藏工作不仅是申请中国科协解决经费和设备的问题,更要积极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创造有利于西藏科协事业发展的环境;在工作方法上,传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引导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倡工作的高效率。在队伍建设上,依托办公厅的工作经验,发挥在政策水平、创意策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上下工夫,为科协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作出积极的努力。
西藏科协工作的切入点
努力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是解决西藏科协困难的有力保证。认真参与修改《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代拟稿)》,对推动西藏科协的发展提出意见;配合西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启动实施,担任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积极呼吁党委、政府和23个厅局重视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工作。
积极倡议科协“树形象工程”,树立“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分管信息宣传工作,加大西藏科协报的宣传力度;主持西藏科协新闻媒体座谈会,安排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团西藏行活动;撰写稿件,在新闻媒体上宣传科协的职能和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能力和水平是科协发展的基础。策划并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了西藏科协系统第二、第三期干部培训班。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领导为学员们作专题讲座。培训班赴北京等10余省市考察,开阔眼界,学习取经。
以科协发展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努力解决科协工作和职工困难是稳定队伍的关键。作为基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做好西藏科技馆前期规划工作,带队行程全国10余个省市进行调研考察,主持项目规划论证、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工作,促使已申请20年的项目终于得到自治区和国务院的立项批复。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想方设法尽快解决职工迫在眉睫的困难,为党组决策提供了依据,近期科协全体职工已入住新房。
我依托中国科协的力量争取支持与帮助,积极协调联系了周光召、韩启德主席等中国科协领导会见了西藏科协的同志们,以鼓舞士气;积极争取西部科普工程、科普资源共享及“科普大篷车”等项目,七辆“科普大篷车”被称为“流动科技馆”,已行进在各个地区的城镇、农牧区和学校;积极联系解决经费500多万元和部分设备,改善办公和职工生活条件……
树立勤奋敬业、清正廉洁的援藏干部形象
坚持“快乐援藏”的理念,面对困难义无反顾。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但我很快振作精神,以意志与毅力抗争恶劣自然环境和困难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上天仿佛要考验我的意志,3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乐观面对现实,遭遇严重车祸而能够临危不乱;强忍悲痛,经历母亲突然病故、兄弟绝症病危,远离故土家乡而不能尽孝尽责;忍耐身体强烈高原反应,心律出现150次/分钟仍坚守工作岗位,平均每年在藏工作300天以上,有两年春节、藏历年在西藏度过,与西藏的同志们同甘苦、共患难。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任劳任怨,未向组织上提出过额外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老西藏精神”。
西藏同志们的友谊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将永远记得,工作得到领导班子和同志们的支持配合,遇到困难得到真诚的帮助,生病住院得到悉心照顾,逢年过节被争相请到家里团圆……3年来,我以真诚友善相回报,努力帮助同志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至今坚持资助两名藏族学生读书。
西藏与我的事业、生活乃至生命已经融为一体,我把雪域高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日西藏之行,终生西藏情缘。
(作者系中国科协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
《科学时报》 (2008-8-29 第二届中国科技馆杯 我与科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