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20 20:54:30
迷恋雪国冰原的人
 
也许是距离太过遥远,格陵兰的广袤的冰原、漫长的极夜、凶猛的暴风雪、绚丽多姿的北极光,尤其是以捕猎海豹为生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始终对我们是神秘的。
 

位于北极圈的格陵兰,是一个远离文明大陆的冰封雪盖的孤岛。这个世界第二大岛(面积217万平方公里)的常住居民,主要是爱斯基摩人以及他们与欧洲人的混血儿——格陵兰人。也许是距离太过遥远,那里广袤的冰原、漫长的极夜、凶猛的暴风雪、绚丽多姿的北极光,尤其是以捕猎海豹为生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始终对我们是神秘的。国人去过格陵兰的不太多,有关格陵兰的出版物也很少见到。这些年,我所见到的介绍得比较详细的格陵兰的出版物,一本是翻译的《格陵兰游记》,另外一本是《在地球顶部——风雪格陵兰》。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作者都是迷恋雪国冰原的人。
 
《格陵兰游记》(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作者是非洲多哥的一个青年,名为戴戴-米歇尔·保马西,他去格陵兰纯粹是一种心里的冲动,并非出于任何功利目的。用译者的话说:“(米歇尔·保马西)16岁那年,不幸遭毒蛇袭击,身受重伤。严守部族传统的父亲,不送他进医院治疗,反而求救于拜蟒教女巫师,女巫师的种种荒诞迷信疗法,以及患者康复后须终身充当巫师的义务,给作者造成的精神创伤,远比肉体创伤更为严重。这促使他痛下决心,逃离故土……”据作者说,有一天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从格陵兰到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书,于是萌动了去格陵兰的念头。
 
身无分文,又没有谋生手段,一个非洲部落青年要去格陵兰,谈何容易。然而,世事就是这般不可思议。米歇尔·保马西用了6年时间经过象牙海岸、加纳、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到达法国,其间艰难困苦不必细说,他靠打工谋生,学习英文、德文、丹麦文和各种知识。到法国后,在一位好心的绅士资助下,又用了一年多时间,经德国、丹麦终于踏上魂牵梦萦的格陵兰。从这本书完稿于1979年9月来看,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由于这是一个生活在热带的非洲人观察格陵兰的真实记录,作者不带偏见的眼光,与当地人长时间相处的特殊经历,使这本书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格陵兰社会状况和民风民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地球顶部——风雪格陵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作者是我国探险家徐力群、潘蓉夫妇,这也是一对富有传奇色彩的迷恋雪国冰原的人。他们为了开展鄂伦春人和爱斯基摩人文化的比较研究,自筹经费,从1995年开始,用了两年,对环北极的丹麦格陵兰、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进行了考察,这本书就是他们1995年3月10日至4月26日考察格陵兰的成果。
 
虽然他们在格陵兰待的时间比不上多哥人米歇尔·保马西,但由于考察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事前积累和准备充分,徐力群多年前就实地考察了鄂伦春人,在格陵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跑遍了岛上极其分散的居民点,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徐力群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他拍摄的大量照片,无论是冰原、村镇、狩猎、雪撬,还是岛上居民特别是爱斯基摩人的房舍、服饰、歌舞、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场景,都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多角度地对鄂伦春人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尽管是初步的,却颇为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正是如此,我以为《在地球顶部——风雪格陵兰》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的、原创的科学考察记。
 
不仅如此,凝集在他们夫妇身上不畏艰险的探险精神,也是特别令人感动的。这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年,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注:在写这篇短文时,得知徐力群和小儿金雷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他们曾在阿拉斯加同住在一个美国考察站。又获悉这位年轻有为的探险家于几年前病逝,不胜惋惜。)
 
《科学时报》 (2008-8-21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