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世同著的《中西对照恒星图表》中星图的局部(房、心、尾三宿和天蝎星座)
在中国古代的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天上星宿的名称,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由于不了解“斗”和“牛”在星空的位置以及现在通用的国际星名而误解为“北斗星”和“牛郎星”。实际上“斗”指“斗宿”,指国际星座人马座中的南斗,而“牛”指“牛宿”,指国际星座中的摩羯座。过去在广播电台的中国古典文学讲座《臧克家专讲》就讲错了。当时我就写信说明情况,事后在正式出书时都加以改正。因此在随后的王力编著的《古代汉语》一书中专门插入了中西对照星图加以解说。这份星图就是伊世同的作品。
伊世同(1931~2008年)在中西星名和星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北京天文馆工作期间以及在北京古观象台工作的阶段,对古今中外星图及古代天文仪器、古天文台史方面都有所研究和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闻名中外的《中西对照恒星图表》的研究、绘制。这部作品(图、表各一册)是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在1978年2月为此书所写序言中有高度的评价,现摘录几段如下: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十分辉煌,对世界贡献很大。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大量珍贵天文观测史料,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我国古代星宿区划和恒名称,同现代国际通用的星座、星名大不相同,这对于以恒星为背景的历代天象资料,在整理和应用上都有相当的困难。因此这本《中西对照恒星图表》的出版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清代以后,我国也出版过一些类似的图书,如赵元任的《中西星名图考》(1917年)、常福元的《中西对照恒星录》(1920年)、朱文鑫的《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年)、高鲁的《星象统笺》(1933年)等。这些作者曾做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他们的著作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这些作品或者是有表无图不便对照,或者是星图过于简略不够应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本书的出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特别是星图部分,更填充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长期空白,是一项可喜的成就。”
“北京天文馆的伊世同同志从事星图工作多年,从1958年就着手本书的编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考校、计算、研究和编绘,并有所发现。”
“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历代星象的探讨,对中西星名对照和考定,对流星、彗星、变星、新星的史料研究等都有参考价值,将会引起国内外的注意。”
该书出版后,得到很好的评价,国外友人还专程来京商谈出版外文版的问题。
实际上这本图表是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延迟了10多年才面世。在此之前,197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天文学》正在编辑成书之际,当时我负责编图工作,就请伊世同为《天文学》卷绘制一份简明的中西对照星图,不久图成并由编辑部和印刷厂细心加工成为印制精美的彩色版星图插入书中,是该卷中的一大亮点,成为1980年《天文学》卷出版后供各方面参考的标准用图。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1981年7月16日出版的Nature期刊中曾对《天文学》卷有很好的评论,其中有一段是:“文内众多的照片和图表,质量之好令人称赞。书中还附有中西星名的对照星图。”
伊世同还对中西天文学交流工作有所贡献。1989年,一架新铸的大型天体仪(即天球仪)运往比利时,安装在鲁文大学内,这件有意义的工作是和伊世同的积极筹划推动分不开的。北京古观象台上,有一架巨大的天体仪,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制,并由比利时传教南怀仁监造。为了纪念南怀仁逝世300周年,一架照原大小铜铸的大型天体仪于1988年9月在北京铸造成功,球径2米,重4.5吨,后运到比利时并于1989年6月在鲁文大学举行了纪念仪式。
2008年7月下旬,伊世同前往河南登封再度考察举世闻名的登封观星台并讨论申办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幸心脏病突发而逝世,终年77岁,然而他在天文学史方面的贡献,却如灿烂星空,永远辉煌。
《科学时报》 (2008-8-21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