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该画几根?远在3000多年前古人造字时就动过脑筋,并找到了解决办法;2008年奥运图标涉及“马”的表达,又使设计者费心思量。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实际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大家知道,汉字的核心是象形文字,它被称为古老智慧的符号,是古人运用简笔画法摹写的自然之形和人工创制的器物之形。不妨想一想:古人造“马”字时,要刻画马的形状,马鬃怎么画、画几根?相应地,马尾巴该画几根?问题好像很简单,有人会说,比着画呗。须知,马鬃根数难以尽数,画多少算可以?这就涉及如何抓取对象的特征,简单又不失准确,最终还要获得公认,让多数人都认它为“马”字。
“马”的甲骨文形好比一幅微型侧视图,若与“牛”、“羊”两字对照,特征非常明显。仔细观察,实际上数不清的马鬃,古人只画了三根(或两根);马尾巴也只画了三根。因侧面而视,四条马腿,只画了两条。
图一 甲骨文“马”

图二 篆文“马”字
其实,不止马鬃、马尾,“数量多”的事物和现象到处存在,且亘古不变,如人密密的头发、满天的繁星、累累的果实、连绵的山峰等等。无疑,我们今天面对的自然界也是古人面对的自然界,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象形的方式刻画繁多的事物,必涉及简约的表达,然而,简约到多少合宜?分析归纳可见,古人对繁多的事物和现象,常简约为用“三”表达(可对照看“山”、“星”、“果”等字的甲骨文);反过来,古人常以“三”表示“多”,如“三思而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入木三分”等(当然“三”也有确指数目的用法),这不能不说是古人思维的高妙。
斗转星移,文字流变。今天,我们大都习惯把简化的汉字当做符号认读,已很少分析和认识古人造字的简约思维。
再看北京奥运会图标。北京奥组委发布图标的总体说明是:“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兼具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本届奥运图标有两个与“马”有关,一个是“马术”,一个是“现代五项”:

图三 “马术”图标

图四 “现代五项”图标
由图标可见,马鬃画了四根,马尾巴收作一团。为何这样?有人说设计者是出于美学的考虑。这让人奇怪了,画四根真的比三根美吗?是设计者缺乏对古代简约思维的深刻了解呢,还是确实了解了而有意为之?为了“美感”而牺牲与古代简约思维的联系,这种做法可取吗?
笔者认为,如果马鬃画三根,会让人感觉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自觉,而画为四根,就难免让人提出疑问。
可以看看把古代简约思维巧妙用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杰出例子。观察甲骨文“凤”字,可知古人是这样抓取“凤凰”的特征:突出羽冠;繁多尾羽只画三根;数不尽的羽支(小羽毛),只画三根(或两根)。中国民航的标志设计,就突出了凤凰的羽冠和三支尾羽,并展现了优美的飞翔之姿;香港凤凰卫视的标志设计,取三支尾羽,两只凤凰共一个羽冠,盘旋如太极造型,给人深刻印象。这两种标志设计都可以说达到了思想性(体现于思维)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进入知识创新时代,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比之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多的元素可供设计者选用。然而,如何汲取和运用古代的思维方式,创造形式简约而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感的标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作者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8-8-1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