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廖洋 黄立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4 22:39:5
我国首支49人级帆船队入选国家2008奥运军团
以大学的名义参加奥运
 
多年以来,49人级帆船运动项目在我国都是一片空白。直到2006年7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经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正式成立并下水试航,我国在这一领域才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支国家级帆船队。
 
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主任许冠忠回顾了那段历史。2004年3~4月间,山东省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校长赵东升,出于一个老帆船运动员的情怀,提出拟建立49人级帆船队参加2008年在青岛举行的奥帆赛的建议。而在当时,中国海洋大学新上的体育系运动训练专业即将开始招生。“在竞技体育方面,我们当时也正在探索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如何利用学校特色和我系的专业招生这一平台?第二,选择一个什么项目重点突破,以求在国家竞技体育领域的层面上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想法一拍即合。
 
2005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和青岛航海运动学校联合起草了《关于组建中国海洋大学·航海2008奥帆赛49人级帆船队》的请示,分别报学校和山东省体育局,经征得各自单位同意后,即以中国海洋大学文件形式上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2006年4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下发了同意组建“中国海洋大学·航海2008奥帆赛49人级帆船队”的批复;2006年7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正式成立。至此,帆船队开始了漫长的航行之路。
 
大学组队参加奥运会,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是唯一的。船队组建以来,学校多次拨出专款,聘请了国外教练员执教,支持船队赴外征战和建设等,保证了这支队伍的正常训练和比赛。作为帆船队的重要合作伙伴,山东省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支持。帆船队成功进军奥运赛场的背后还承载着许多部门与个人默默的关心与无私的帮助。
 
在艰难中起航
 
49人级帆船是指双人操纵的新生代高速帆艇,船长4.99米、宽1.7米,侧支架宽2.99米,帆面积59.2平方米,船重125公斤。该比赛项目于2000年首次进入奥运会。49人级是在大洋洲18英尺级帆船的基础上开发的项目,最高时速可达50公里/小时,被称为“海上F1”。相对于实力较强的欧美国家,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练韦兴学回忆起队伍刚刚组建时的日子,不无感慨:“由于在组建队伍之前,我们国家没有开展49人级帆船项目,对这一项目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就连比赛用船也都没有看见过,因此两名队员李非、胡贤强首先遇到了不了解船性能的困难。第一次看到这种船后,感到很惊讶,因为其帆大船小,稳定性很差,很容易翻船。”
 
他们使用的第一条49人级帆船,是从澳大利亚买来的二手船,按照图纸用了一周时间,他们才将其组装起来。在海口训练基地第一次下水训练时,刚驶出50多米,船就翻了。接下来的几次训练,均以翻船告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由于当时训练的场地——海南近海水很浅,船一翻桅杆经常会插在海底折断,因此他们折断了很多根桅杆。对这个新事物的无知而产生的沉重感,深深地压在了韦兴学和李非、胡贤强的心头。然而,目标还在,激情也还在。后来,为了避免队员落水,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一根桅杆价值5万多元),他们把桅杆上绑上了塑料球,这样船一翻桅杆就会自然漂上来。
 
李非和胡贤强都很清楚,他们踏上的,将是一条充满艰辛和血汗的道路。可是,出征奥运赛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他们的成绩代表着中国。
 
在失败中成长
 
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成立不久,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场国际赛事——“好运北京”2006青岛国际帆船测试赛。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68名选手来青参赛。如此盛大而重要的比赛,对于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好机会。李非和胡贤强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兴奋。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国外49人级运动员的起航、站位、航行操作等技术战术。虽然这次参赛成绩并不理想,在所有参赛队中排在最后几位,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士气,反而更激发了平日训练的热情和对今后比赛的期待。他们沉下心来慢慢摸索,一次又一次认真观看外国运动员的录像,进行学习。
 
以“好运北京”2006青岛国际帆船测试赛为起点,李非和胡贤强又经历了2007年4月在法国依尔举办的国际帆船周公开赛,这是年轻的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组建以来首次代表国家赴外征战,同时代表我国参加此次比赛的还有来自福建的由台湾正新集团出资组建的正新49人级帆船队。最终,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以名列74个参赛队伍中第56位、领先福建队11个名次的成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也取得了继续代表我国参加2007年6月份在葡萄牙举办的世界帆船锦标赛和8月份在青岛举办的2007年奥运会测试赛的入场券。
 
继此之后,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又成功参加了2008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世锦赛。在高手林立的世界赛场上,面对着无论是设备、经验,还是技术上都是领先自己一筹的国外顶尖选手,他们以挑战者的姿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始终保持了稳定的成绩,并连续战胜国内福建省代表队的选手,最终获得了奥运会入场券。
 
决战在当下
 
7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49人级帆船队与国家帆船队其他级别的帆船队伍正式入住了青岛奥运村代表国家出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参加奥运会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以大学的名义组建运动队参加奥运,这无疑是一个创举。自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承担起这个项目以来,我们从零开始,而且经历了无数的考验,但是我相信凭借自身的执着和努力,会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留下海大人的名字。”关于此次成功参加奥运,李非这样说道。
 
给他们信心的还有本次奥帆赛的主场优势。“青岛奥帆中心的场地设施和海域条件都是世界一流的,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和健全的海上交通设施会让青岛奥帆赛成为最成功的国际帆船赛事,再加上现场观众的呐喊助威,相信我们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有更大的突破。”
 
距离最终海上角逐的日子越来越近,李非、胡贤强一致表示,将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争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为青岛争光,为祖国添彩。
 
《科学时报》 (2008-8-5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