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内,中关村的地下轨道交通状态将迅速优化,除了要感谢北京奥运会的东风促进,也得益于中关村近年来迅猛的发展。

知春路站

黄庄站
苏州街站
中关村终于有地铁了。
7月20日下午2点半,当地铁10号线开通了第一趟列车,一条沟通北京东南到西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开始启动。对于许许多多每天都需要进进出出中关村的人们而言,10号线的开通,有着特别的意义。
上班族:从“跋涉”到“穿行”
老林同志看上去有点怪,主要是上下肢发展极不协调,上肢力量弱得缚不住鸡,下肢力量则突出到可以超越办公室的一干小青年。他恨恨地说:“这都是让追公交车和赶路给闹的。”
老林住在遥远的通州,虽然每天都有公共直抵大北窑,可是很不幸,他的单位在同样遥远的中关村腹地。不是坐公交就是坐城铁转地铁,这是老林每天上班的“宿命”。
坐公车时间上没个准儿。老林每天都得一大早就起床,顾不得头发左支右突像沙盘上的“崇山峻岭”,就开始奔命似的去撵小区门口的公车。老林上班有两趟车供选择,两趟车一样的都是人满为患,挤不胜挤,要想抢得一个座位难乎其难。站在车上,就得费腿劲儿,费多少全由时间来定。从老林住的小区到大北窑,如果一路畅通,35分钟即可到达,可是在上班高峰,“畅通”像是尼姑庵里的梳子一样罕见。老林在频繁的起步停车中,把下盘练得十分扎实,但是心情却十分不踏实,因为“地面交通永远不可能计划好时间,因为随时随地都会有突发情况出现。”
京通高速是经常会堵的,到了大北窑出高速也是要等待的,这两个环节就需要腾出大量的时间。等到了大北窑,老林就会像前面有东西可捡一样奋勇向前,与路人赛跑的同时,也和一辆正要进站的683路公车赛跑,因为他要到中关村,得坐这趟唯一在大北窑直抵中关村,且是走主路的快车。上了683,他还不能省心,因为又一个更可怕的折磨开始了,在少得可怜的空间里,他得一直忍受北京可怕的东北三环的交通,然后到四通桥下往北拐进中关村后,又得再忍受中关村里经常堵得像干饭一样的车群。在出两身臭汗后,老林这才可以到达他的上班单位。如果一路紧凑,老林6点45出发,大约可以在8点50赶到公司。
如果是选择坐城铁,可以掌握时间,老林可以在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到达单位,老林同时也有机会在上班赶路的同时进行更多更大量的有氧运动。因为他家离城铁有两站地的距离,又没有正规的公车可以抵达,所以急性子的老林就放弃等待,干脆“竞走”着去城铁,不免走出一身臭汗。坐到四惠东站后,他裹着别人或者被别人裹着寸步而行去换1号线;到了建国门(或者复兴门)再下车,和同行人赛跑、合理冲撞并超越,偶尔还会伴随两句不浓不淡的口角,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中转乘2号线。到了西直门再下车,一番跋涉半跑半走去咫尺天涯的13号线起点站上换乘车到中关村腹地。算下来一路上至少要经过3个中转站,多进行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在转站过程中。
所以,当北京地铁10号线开建的那天起,老林就给自己不断地心理暗示:坚持下去,好日子很快就会来到。
对于北京地铁建设而言,10号线的开通标志着北京地铁网络化格局形成。从大面儿上讲,其一期开通的多达近20个站点的地铁主干道,连通CBD、奥运中心区和中关村三大城市圈,其几乎与整个三环重合或者平行的走向,毫无疑问可以很大地缓解北三环、四环的路面交通压力。由于10号线周边没有大型商业网点和大型旅游景点,客流和5号线有本质上的差别,基本以上班族为主。从这层意义上讲,10号线更多地服务于中关村、CBD商务区中的乘客。这条与不少公交线路重叠的新地铁,将为沿线居民以及商务人群带来新的出行选择。
对于老林而言,他上班的时候更加可控了。所以,老林一直无比期盼奥运时间的到来,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祖国,也同时是为了自己:“北京的地铁建设太缓慢了,奥运会的确是一个促进。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支持奥运会啊。”
7月21日,老林第一次体验了10号线带来的便利,6点45出门的他,花了两块钱在8点5分就到了单位,而且没费太大的力气,他就完成了从通州到中关村的“穿行”,省钱省力又省心,心情舒畅得一整天做事都特别有效率。
中关村商圈:地铁形成新通途
对于中关村而言,10号线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改变了“中国硅谷”的交通结构。中关村的交通将由过去的公交+私车,变成地铁+公交+私车,中关村人出行的选择更多了。与此同时,整个中关村的商业圈也因为10号线的开通而逐渐受到影响,产生着一些更微妙的变化。
混杂了电子产品集散地和高科技企业聚焦地双重身份的中关村,有时不免要面对这种跨界的“尴尬”。中关村的交通难,难在早进村和晚出村,很大程度上也是拜这种双重身份所赐。
中关村解决交通问题,急需“地下工作”。
13号线的出现,多少缓解了一些中关村交通的压力,但是由于其不经过中关村腹地,因此更多时候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10号线一期工程在大运村知春路始,一路设知春里、黄庄、苏州桥和巴沟四站,让中关村在成立20年后来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地下轨道交通。
可以说,13号线和10号线开进中关村,微软应该是中关村各大跨国企业中受益最多的代表,首先13号线与10号线皆在知春路有站点,而微软的研究院便座落于此,此外微软中国公司所处的霄云路也相去10号线三元桥站不远。在微软研究总部选中的中关村西区,除了离地铁10号线的黄庄站不远外,不久的将来还有地铁四号线开通。据称,微软选中深入中关村西区时的第一问就涉及地铁的位置。直通东直门连接机场轻轨的10号线,是微软总部最终落户中关村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优势在和其他科技园区的竞争中,为海淀中关村加了分。
我们完全可以煽情地将10号线比喻为绕中关村这个女人脖颈而过的一串珍珠项链,给中关村增加了很多光采和吸引力。地铁网络的建设日渐完美,将为中关村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提供了帮助。
地铁的开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开路”的异种。进出中关村等于有了一条新路。因此中关村这个北京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有了更多的可能迎接各方的来客。尤其是进村装电脑、买大件产品的来客,相信更为欢迎10号线。
中关村地处四环路边,交通情况不是很理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远离中关村的客户。因为进村装电脑,图的就是便宜方便,地处京城东南的客户如果攒好一台电脑,要搬回家就得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你手劲儿够不够大,是不是大到足可以应付从北到南,或者从西到东这样可怕的交通?如果手劲儿不够大,那是不是可以有足够多的钱来应付来去打的的费用。交通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关村的某些客户而言是瓶颈,也是一个选择放弃中关村的关键理由。在10号线通车之后,从中关村购物广场门前的海淀黄庄站步行到海龙电子城,只需要3分多钟。
过去从北京东边到中关村,可以采取地面交通与地铁转轻轨再转公交的路线,无论哪一种都需要面对堵车与不断中转的问题,时间成本极不可控,10号线的开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交通的方便,更多的是时间上的节省。从大北窑到黄庄只需要35分钟,过去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多花15~30分钟。
因此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到中关村。这对于中关村其他商圈的成长也是一个刺激与促进。此外,在中关村区域内,密度极高的智慧、学术资源也将通过10号线的开通,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向整个北京城辐射。甚至,在东边上班,然后赶到西边上课充电也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了。
现在对中关村人而言,要担心的,只是10号线的运行时间,能不能更晚一点,与其他线路连接的时候,在时间上会不会人性化一点,更合理一点?
未来的中关村地铁更诱人
中关村在未来几年内地下轨道交通状态的迅速优化,有必要感谢北京奥运会的东风,除此外,中关村近年来迅猛的发展速度也使得这一优化成为必然。
10号线一期的开通,仅仅只是中关村地铁布局的一个开始。而且,目前开通的10号线一期工程仅仅只是了东南向西北方面,缓解了东西双向的交通问题,接着在几年后通车的10号线二期工程,将从劲松向南,直抵巴沟,将10号线形成一个环绕北京三环与四环之间的大动脉,完全解决中关村西南向的交通问题,这也大大缓解中关村西区向南交通的压力,将进一步促进西区的整个硬软件的建设。
同时10号线还将与地铁1号、2号、4号、5号和13号线完全连接起来,将中关村与整个北京形成共通永动。
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关村将成为一个北京地铁交通的重要节点。
可以预见的是,北京地铁4号线与10号线在中关村地区的黄庄相交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一个大大的十字。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未来在京城的西北部将形成由已运营的城铁13号线及地铁2号线西侧线、地铁4号线和地铁10号线西侧线共同构成3条几乎是等间距的南北向的轨道交通线,甚至在西直门至白石桥一线形成局部的“四纵”的格局。
按计划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地铁9号线虽然只是在白石桥与地铁4号线相接,没有形成独立的南北地下通道,但是其作用却不能小视。特别是地铁9号线让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与中关村核心区实现了地下连通。现有的地铁1号线、计划于年内开工建设的地铁6号线、地铁10号线与规划的地铁15号线将构成京城西北部轨道交通网的“三横”。这4条东西走向的地铁线路,将大大缩短海淀与顺义、通州和亦庄这3座北京市重点新城之间的距离。地铁15号线将成为把中关村各科技园与顺义临空经济区连在一起的地下通道。地铁6号线的建设将使西部地区又多了一条前往通州新城的地下快速通道。地铁10号线一期则缩短了中关村与亦庄新城的距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中关村,将会是全北京交通最为方便的地区。
这对中关村意味着什么?
不言自明!
《科学时报》 (2008-8-2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