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3 23:14:25
有心人,自学成才
 
看过京味长篇幽默小说《人虫儿》、《胡同根儿》,都知道它们出自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的笔下。能写出如此幽默诙谐的小说的他有着怎样奇特的读书经历?

 
书,不离不弃
 
刘一达自小在外祖父身边长大。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家里藏有很多书。在五六岁时,外祖父就开始让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线装古书。这些古书奠定了刘一达的古文基础,也让他从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16岁时,刘一达从学生变成了工人。当时正值“文革”期间,许多国内外的名著都被判定成了禁书,禁止人们阅读。但书已经成为刘一达的生命中流动着的血液,而读书也已经成为了戒不掉的瘾。那时,父亲被关起来,家被抄,他心情糟糕透了。如何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他选择了阅读。看《德伯家的苔丝》时,书中主角苔丝的遭遇让他不禁潸然泪下,也明白一个道理:人在遭受挫折时能拯救自己的人只是自己。
 
恰巧当时,一位同事家里没有被抄,很多书幸存下来,于是工厂里爱书的人便私下传阅这些书。刘一达正是通过这种“地下读书”的方式,阅读了很多十九、二十世纪法国、英国和前苏联的名著。
 
当他看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后,便觉得高尔基的所有作品中最棒的就是三部曲。因为高尔基从小在外祖母身边长大,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刘一达从高尔基的人生经历里和这三部曲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前苏联作家的作品很有思想深度”。他非常喜欢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因为写得非常地道、精美;此外还对果戈里的幽默及其人物描写的笔法很喜欢。
 
在众多的法国作家中,刘一达最欣赏福楼拜。提到福楼拜,刘一达津津乐道,福楼拜把准确性看成是作品语言表述的唯一使命,他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说过一段话:“在描写事物的属性时只有一个名词,在描写人的动作时只有一个动词,在进行比喻时只有一个形容词,作家的使命就是找出这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刘一达在福楼拜的作品中学到了严谨的写作态度。此外,他也很喜欢巴尔扎克、左拉的著作。巴尔扎克一生写了90多部长篇小说,在巴尔扎克的身上,刘一达学到了刻苦写作的精神。
 
在“文革”期间,刘一达被抽调到某个批判书的组织,因此有幸读到了很多古书。譬如批判《论语》之前,他就给《论语》作了全面的解释,所以后来考大学时,考古文就感觉很容易。
 
那时,往往很多人等着借阅一本书,所以看书必须速战速决,刘一达清晰地记得当时看《红与黑》仅仅用了两个晚上。他回忆说:那时工厂经常组织开会学习,为了多些时间看书,他经常提心吊胆地用《红旗》杂志当做书皮掩人耳目。
 
在当时读那些禁书时刻面临着被批判的危险,但是刘一达依旧如痴如醉沉迷其中。“我看书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说,“因为自己喜欢写作,所以读书时很注意吸收书中的营养,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看书无所获。”对他而言,读书时做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他不仅仅看书,有时甚至还抄书——看到精彩的段落时将其整段整段抄录到本上,被《老残游记》前言里的“哭”感动的他将前言也抄在了本上。
 
疯狂地买,痴狂地读
 
1978年,大量名著被解禁,很多世界名著被出版。刘一达特意列出了书单,并将4个月的工资几乎全拿来买了书单上所列的名著。那时人们都争先恐后地买书,于是出现了书供不应求的现象,很多时候刘一达都不能如愿买到自己想要的书。他便开始换书——将自己多余的书和别人换自己想要的书。半年下来,他买了600多本书。因为自己几近疯狂地买书,他经常遭母亲责骂。
 
在那个年代,买书的目的是唯一的——为了看书。为了买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原价3角2分钱的薄薄的小册子,刘一达花了1.8元从别人手里买了下来。刘一达笑着说:“那时可以说成‘求书若渴、读书若饥’,当时读的那些书对自己之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刘一达说,有时读书,能让心灵都感受到震撼。说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一字不差地背出了托尔斯泰的《复活》的第一章开头,因为这本书他在工厂时就足足看了三遍。
 
回忆多年来的读书事,刘一达觉得自己离开了书就活不了。对他而言,读书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书是人活着时所依赖的精神营养。哪一天不看书,刘一达就觉得生活中有缺憾,日子过得有些空虚;唯有读书才能使他充实起来,不迷失方向,找准自己的目标。
 
“我是书的真正的受益者。”刘一达感叹说,好书指引了他生命的航程,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让他今天成为一名记者、一位作家。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一达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书籍还是人类进步的方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