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石衡潭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3 23:14:25
奥运金牌与不朽冠冕

 

北京奥运会比赛在即,奥组委全力以赴,运动员摩拳擦掌,志愿者整装待命,老百姓翘首以待,可是奥运是什么呢?奥运精神又是什么呢?还有比奥运夺冠更崇高的目标吗?还有比奥运精神更伟大的精神吗?这部描写奥运冠军埃里克的传记《直奔金牌》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埃里克·利迪尔是英国宣教士的儿子。在专门为宣教士子弟设立的爱尔生学院学习时,他和胞兄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卓越的短跑天赋,他们常常在校园的各种跑步比赛中比翼齐飞,争相夺冠。爱尔生学院培养了他“遵守比赛规则”的运动精神,不只是表面上正大光明地参加比赛,而且是在比赛中具体地表现出正直、公义、公平和容忍。
 
埃里克一生所津津乐道的是发生在赛场上的一个故事:在一场国际的跨栏赛上,一位领先的参赛者撞倒了一个栏架,另一名跑在他后面内圈跑道的运动员本来可以捞个便宜,趁机冲过留下的缺口,但是他却突然转向一边,越过一个栏架,然后再转回内圈跑道。这个运动员虽然没有赢得冠军,却给埃里克和许多观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埃里克也是这样来要求和期许自己的,在比赛中,他尽量做到和蔼可亲,关心他人。在橄榄球赛场上,不论胜负如何,他都在赛后与对手亲切握手;在田径比赛中,他给衣着不多的对手递上衣服,给无人搭理的选手带去安慰。这些细小的行为使他赢得许多运动员的尊敬。
 
埃里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他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运动天赋,但是他却没有把赛跑当做人生的一切。当比赛与他的信仰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他宁可放弃比赛,也不愿损害信仰。他本来的长项是在100米,他完全具有夺冠的实力,甚至是当时夺冠呼声最高的选手,可是因为比赛安排在星期天——这个应当敬拜上帝和安息在上帝面前的日子,他就毅然放弃了比赛,他还因同样的原因放弃了4×100米和4×400米的接力赛,使英国队未能夺冠。
 
在作出这一重大选择的时候,他不是傲慢地说“我拒绝!”也不是顽固地说“我不愿意!”而是诚心诚意地说:“我不能!”为了信仰,他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那唾手可得的金牌。
 
埃里克这样做,是他长期持守的信仰使然。他每天都坚持读经、祷告,与上帝亲近;就是在繁忙比赛的间隙之中,他也到处讲道、传福音,他要用自己在田径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来见证上帝的荣耀,也用上帝所赐予的能力来承担上帝所托付的更大责任。
 
在他的运动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加入汤普逊团契,成为一名年轻的布道家。在夺得举世瞩目的奥运冠军之后,处于巅峰状态的他还毅然作出一个伟大的决定——献身于中国的宣教事业。
 
1925年,他离开了鲜花与掌声、舒适与安宁,来到了当时贫穷落后、动乱不已的中国。他在天津新学书院担任科学课的一名普通教师,带领学生晨祷会,做主日学老师,还做巡回布道以及许许多多的琐事,包括接待来往人员、帮中国人找工作等。
 
在事奉中,他也认识了加拿大宣教士麦肯齐的女儿芙萝,后来,芙萝成为了他的妻子和志同道合的同工。埃里克夫妇对学生、朋友充满爱心,家门总是向他们敞开,他们也常常来到这里居住。
 
1937年11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危急关头,埃里克、罗伯特兄弟毅然前往处于战火之中的萧张县,支援在那里孤军奋战的宣教士罗兰兹。他们与乡下的老百姓休戚与共,也把福音传给这些在苦难中的人们。“正是当地教会的复兴,才使得这个地方变得生气蓬勃。”
 
1943年,埃里克与许多英美侨民被关进了潍坊集中营。即使在集中营中,他也坚持读经、祷告、赞美、讲道;他的祷告不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同胞,也为那些看守他们的士兵;他用自己乐观的精神给集中营中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带来勇气与欢乐。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