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1 22:41:32
高校辅导员的“第三条道路”
 
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业压力也推动更多的本科生乃至硕士生选择这份职业,在以科研、教学为主体的高校里,辅导员除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做一名政工干部外,还有哪些发展之路?

 

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如何客观评价辅导员大量琐碎的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袁建胜/摄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当问及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付鸿彦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斩钉截铁。“辅导员的工作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我的看法。”他说。
 
付鸿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年他带着该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到基层调查,在去调查之前学生的论文写得大而空,言必称“我国”如何如何,但在基层中发现许多实际问题既在他们的经验之外,也在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之外。付鸿彦当场要求学生,在以后写论文时,尽量不要用“我国”开头,而是要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果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理论知识,学生们很难有这样的转变。”付鸿彦说:“从这方面来讲,专业老师的教育是学生知识储备的来源,我们则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付鸿彦2002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做专职辅导员工作,至今已经6年,像他这样的并不多,不少与他同时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学,现在已经转岗到教学或者行政方面,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2006年3月,河北大学专门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以“科研引领”的方式来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争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国家级、部级、省级课题,同时推出不同专业类别的校内课题,供辅导员申报、研究。付鸿彦参与了该中心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以科研成果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这让他在坚持辅导员工作方面更有信心了。
 
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维意介绍,过去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是老黄牛式的,主要做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的工作,非常琐碎,用的时间很多。
 
“工作时间长了,辅导员们就有可能出现危机感。”李维意说。转岗到教学,做一个专业教师,这是许多辅导员留校时所想所渴求的,但后来发现可能性不大;在政工路上求升迁的道路也很难,如院系团委书记是正科级,可一个院有数个辅导员,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因此做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是辅导员要走的第三条道路。
 
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随后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
 
这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规,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各高校按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迅速扩大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二是针对新招聘和原有的辅导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为了建设并稳定一支数量庞大的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各高校近几年来纷纷提出各自的方式。
 
复旦大学1998年成立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培养理念,该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条例》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2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在鼓励科研之外,从教育部到高校,组织各种理论培训则成为培养辅导员的常规做法,在激发辅导员本身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显然比培训这种单向式培养模式更具效果,因为这直接和辅导员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河北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
 
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秋山介绍,该中心成立两年来,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不少辅导员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工作与专业教师一样,都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特别是青年辅导员,对大学生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时刻在提醒他们,辅导员不仅是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更应该是一个有前途的事业。”张秋山说。
 
张秋山还介绍了该中心发展以及辅导员培养的未来方向:该校计划条件逐步成熟后,在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硕士点开辟大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研究方向。不仅专职辅导员可以攻读这些专业研究生,成为职业化专家型的辅导员,专业化地从事学生工作,而且高水平的辅导员也可以指导研究生,成为导师。
 
制度建设仍需推进
 
北京某高校专职辅导员李老师目前的工作是在学院里带一个年级,该年级共有380名学生,此外,她还负责学生党建工作,4个年级所有与党建有关的学生工作都由她负责。如果李老师要走教师序列,那么在这样的工作安排下,李老师评定职称最大的障碍就是科研及授课时间不够,这是她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
 
北京另一所高校的专职辅导员王老师也面临着时间的问题,在他看来,无论是实际工作还是教师职称评定的需要,围绕学生工作开展科研都是辅导员份内的工作,但困难在于平时琐碎的工作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科研的时间就被无奈地压缩了:“虽然我们天天都很忙,可忙的层次并不高。”
 
在河北大学,付红彦负责管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该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指导》等课程一样,以必修课的形式成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这些课程全部由专职辅导员承担。这样做即可以将工作、科研相结合,又可以解决辅导员参加教师职称评定课时数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扩大辅导员的队伍,在某个省市的大环境下,辅导员和学生按1:200的比例可以基本达到,但具体到某个学校乃至某个学院,辅导员的数量仍然有待增加。即使完全达到这个比例,就学生工作琐碎、用时量大的特点来看,辅导员的数量仍然不容乐观。
 
上海某高校辅导员陈老师在刚参加工作时领到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辅导员做出的科研成果,但陈老师认为这些成果对她来说帮助还是有限。她说:“这些科研成果仅仅是资料的一种,起参考作用。”在她看来,辅导员工作是事务性较强的工作,真正的能力还是要从实际工作中获得,这些科研成果并不是获益的主要渠道。
 
张秋山说,建设并稳定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也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研究中心所能全部解决的,科研引领是一个方面,继续激发并保持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还需要配套制度的建设。
 
王老师认为,即使是辅导员的工作,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也是很重要的,但大家平时理论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原因有个人的惰性、时间少等等,虽然有机会大家也互相交流借鉴,但效果不够好,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气氛、鼓励互相借鉴的机制,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那么不仅做出的科研成果会提升到新的层次,而且这些成果才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中央和教育部目前都有相关的意见出台,但各地相配合的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善,上海、辽宁等地以各种文件的形式制定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发展的具体措施,但类似的办法和规定,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地方还未出台。
 
“目前,高校辅导员正在承担着大量而关键的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各地各高校还亟须制定一个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辅导员工作,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辅导员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获得动力,也能得到以教学、科研为主题的高校内专业老师的信服,这才是最重要的。”王老师说。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