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为国家建设服务 |
———追忆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姚福生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是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自1998年担任山东工程学院(后与原山东淄博学院合并组建成为山东理工大学)院长至今,姚福生为山东理工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7月11日,姚福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
1998年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受聘担任山东工程学院院长。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0年。他担任校长10年来,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姚福生1932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静安区,1951年7月高中毕业于上海复旦中学,1955年8月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动力装备专业。同年由高教部选派前往波兰留学,1956年进入格旦斯克工业大学造船系涡轮机教研室学习,1962年2月毕业并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62年初回国工作,被分配到一机部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空气动力室任所党委委员、室主任。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
姚福生是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长期从事发电厂汽轮机研究、设计和制造工作,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校长,姚福生全心致力于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升。1998年7月21日,山东省科委在与姚福生进行深入研讨后确定,在山东工程学院成立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姚福生亲自牵头,承担“生物质快速裂解技术”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的攻关任务。1999年7月5日,这一研究中心正式经省科委批准成立并在学校举行隆重挂牌仪式,这是全国第一所清洁能源科研机构。
2000年初,姚福生提出实施重大课题带动战略,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1月11日,在他的精心运筹下,学校成立了山东工程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全新的科研组织形式,下设生物质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基础、工厂化农业、模具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六大研究中心(后增加电气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对于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指导思想等,姚福生曾表示:成立研究院就是要建立一个环境,让教师参加课题,了解专业的世界水平,把学科前沿的东西教给学生;创办研究院要先抓项目,以项目来带动、促进学院发展。
姚福生要求大家安下心来,全力以赴,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不断把新的软件、技术推向社会。姚福生对此阐释说:“为了使科研工作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的多少,我提出了工程技术研究院要遵循‘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九字方针进行工作。目的是想通过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工作,让教师们亲身参加国民经济的主战场,真刀真枪地干研究课题,既能解决企业的技术关键问题,又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出了成果又出了人才。”
2003年12月,在省及淄博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以我校和淄博市内5家研究机构为依托,组建成立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姚福生亲自出任研究院院长并积极组织研究院各项工作。2006年5月31日,在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姚福生代表学校与省经贸委签订了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科教合作协议书,学校深入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搭建了良好平台。
10年来,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组织下,学校相继成立了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所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成为学校汇聚高层次科研人才、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重要平台。作为科研领头人,姚福生还经常深入实验室,与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开展座谈,了解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共同探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思路和措施。
经姚福生精心策划,2000年5月15日,山东工程学院21世纪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院士论坛开幕,一年内他邀请了10多位院士到学校设坛讲学,纵论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指导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04年9月7日2004中国(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在我校举办。这些对于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师生学术视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姚福生是一位崇高的爱国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献身科学,治学严谨。姚福生非常欣赏《诸葛亮集?诫子书》中的一句话:“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他一生用心实践着这句令他终身受益的话。近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常年东奔西走,不辞辛劳。就在他生病住院前的5月初,他还在为学校学位点建设、申报国家级研究机构和校企合作等工作而奔波。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姚福生的高风亮节和他为学校作出的卓越贡献,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的精神,是对姚福生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本文作者为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