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大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9 23:7:36
乔治·奥威尔:不为中国人熟知的经典



 
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经典,而且是一个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知的经典。
 
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不久举家迁回到英国,后来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贫病交加之下艰难生活。1936年,奥威尔为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参加西班牙内战并受伤。1950年,还没有年过半百的他就不幸死于肺结核。在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甚至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短篇集《我为什么写作》收录了奥威尔在1936年到1947年之间的14篇较短的作品,是关于英国的社会、文学和思想潮流乃至整个世界趋势的一些看法和评论,包括《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政治和英语》、《置身鱼腹》以及《我为什么写作》等。
 
一个8岁的尿床男孩来到了预备学校克罗斯盖茨,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这个男孩就是奥威尔。尿床使他经受了各种屈辱和痛苦,但《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的主旨却并不限于他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奥威尔以自身的经历揭露了那种势利的教育形式。“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这里存在穷人的孩子和富家子弟的区别。校长、富人构成了“不可变更的法则的军队”。在富有和有权势的人制定的规则下,孩子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被歪曲了。穷人的孩子被灌输自己的缺点众多,注定不能成功。只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尽力遵照那些规则生存下去。而这种灌输就连表现出众的奥威尔也不能幸免,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信念的影响。更可悲的是,在那种情况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那些规则实际上是可以变更的。今天的学校里的孩子早已不会出现奥威尔那种遭遇,但是势利是否肯定从孩子的教育里消失了呢?恐怕无人能作出担保。
 
乔治·奥威尔认为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写作向来是死板、僵硬、没有生气的。奥威尔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没有脱离政治,但他并没有让自己的作品沦为一般的政治读物或者社会历史文献,而仍然使其保持了很强的文学性。奥威尔认为他所处的时代,一切事情都无法远离政治。政治本身的气候败坏使得语言也必然遭殃。“如果说思想能腐化语言,那么语言也能够腐化思想。”粗制滥造的现成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颇为方便,很容易成为一种乏味的模式。“现成的词语,都可能使你的头脑部分地变得麻木,失去思维活力。”奥威尔在《政治和英语》一文中,列举了当时英语写作几大弊病:僵死的隐喻;东拼西凑,添枝加叶;装腔作势的措辞;不知所云的词语。虽然这里讲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的英语文风,但是读过奥威尔对这些问题的注解之后,就会发现在当下我们的语言里,上述的其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奥威尔认为“语言的败坏是可以医治的”,他甚至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则来应付这些弊病。奥威尔从语言入手,希望通过少数人的自觉努力促成语言的基调和风格的改变。面对语言能否影响社会进程的争议,奥威尔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对英语文体的批驳和严格要求,也正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改变的期望。
 
鲸鱼腹中的空间黑暗而柔软,厚厚的鲸脂将你与现实隔离开来,也可以阻挡外面的暴风雨。你可以对外界保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是奥威尔在《置身鱼腹》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寓意深远的比喻。他将作家与社会的关系比作“置身鲸鱼腹中的约拿”(源自圣经故事)。实际上,这一比喻最先是亨利·米勒(小说《北回归线》作者,20世纪美国作家)在《马克斯与白细胞》中对阿纳伊斯·宁的评价。而后,米勒自己又被奥威尔比作鱼腹中的约拿。米勒的《北回归线》被奥威尔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代表的是一种寂静无为主义。“顺从历史进程前进,不要反抗,也不假装可以控制它;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忍耐和记录。”这是奥威尔对置身鱼腹者的描述。这一比喻用于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进程无能为力。当极权主义时代到来的时候,作家的创造力将被扼杀。只有当整个世界脱胎换骨,有价值的文学才会出现。
 
乔治·奥威尔是中国人思想和生活之外的一个文学概念。即使我们重新对其思考,奥威尔似乎也已成为了一段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只要影响奥威尔的社会和思想,以及他批评的那些极权体制还存在一丝的影子,那么奥威尔的意义就仍然存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这两篇小说中,奥威尔观察和批判了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代表的,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的人;而小说中预言的那个极权主义政权在之后的50年中也不断地被历史所印证。由他名字而来的形容词“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经常出现在各国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然而,由于中国受前苏联极权主义的影响,奥威尔的作品很晚才在国内书店的书架上出现。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他仍然比较陌生,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人远远多于知道《一九八四》的人,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读过《一九八四》的人,就会了解到中国曾经的一段时期和他的预言是多么的相像。但奥威尔的贡献绝不限于这两部长篇作品。他的思想体现在多部短篇作品当中,像《所谓快乐,不过如此这般……》、《政治和英语》、《置身鱼腹》以及《我为什么写作》等都是包含深刻思想的文章。
 
《我为什么写作》可以说汇集了他在创作巅峰时期的思想之光。想要进入奥威尔思想的读者不妨从本书开始。此外,这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将更加有助于读者对奥威尔作品的理解。在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甚至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预言。因此,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