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土壤冲蚀会影响澳洲的降雨,纽约人行道上反射的阳光会导致乌兹别克斯坦的降雨。虽然有雷达、空调、电风扇等各种设备,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仍然受制于天气。不管我们接受与否,大自然的暴风雨、干旱、冰雹回应着我们。
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影响着环境和天气。即使如此,依旧有部分人怀疑人类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真的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水和毁灭相伴,数百万野生物种将永远消失,饥荒、干旱、土地贫瘠,暴风雨频发,突发的全球变冷,数百万人将死于气候变暖……
近期,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天气改变了历史》、《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带我们看到天气变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活动,带我们了解对“温室效应”的另一种非主流的观点。


天气、人类与历史
《天气改变了历史》细述人类历史被天气和气候改变的故事,精彩万分,融合了知识、娱乐、惊奇等元素于一身。55则精短的文章带来了有关人类与天气的趣事,讲述了天气如何插手人类事务,人类用过哪些手段企图插手天气现象。《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为2007年《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讨论全球变暖的议题。书中提出:实际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全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地球气候1500年一变,人类不必恐慌;地球气候现在正处于现代暖期,全球变暖并非末日将至。
2007年年初,译者林文鹏在亚马逊网站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了《全球变暖》的原版书(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Every 1500 Years)。书名——“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永不停止的全球变暖)让他惊讶不已。在好奇心驱使下,遂买下原版书。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的观点与目前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但是支撑的论据也极为充分,仅参考文献就有五六百篇,其中不少文献曾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此外,该书的两位作者也并非无名之辈:S.弗雷德·辛格是一位气候学家、乔梅森大学的研究员,还是美国国家气象卫星服务的第一主任;丹尼斯·T.艾沃利则自1989年起就是哈德森研究所的终身成员。
在国内公众很少有可能看到这种非主流的观点,为何自己不将其翻译成中文,让国内读者也能对“全球变暖”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于是译者便萌生了翻译出版此书的想法。 “近几年,国内读者对天气、气候的关注度在逐渐提升。当时,我正准备策划出版一套有关天气、气候方面的科普书。在译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当即表示赞同,并决定出版该书的中文版。”该书责任编辑石婧说。
虽然两本书都是科普书,但译者翻译两本书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翻译两本书的难度相差甚远,因为《天气改变了历史》讲述的是55个故事,所以翻译时相对于《全球变暖》更为得心应手。《全球变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专业术语较多,因为书中的很多观点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所以翻译时遇到了很多阻碍。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快地理解书中上下文的内容,译者特意在中文版中添加了“信息链接”,针对生僻难懂的词语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譬如什么是太阳黑子、冰芯,《京都议定书》如何催生了全球碳交易。
天气变化引起的争议
《天气改变了历史》告诉我们暴风雨、迷雾、冰雹、干旱等天气是如何改写历史的,因寒冷的天气导致希特勒进攻苏联失败,寒冷如何挽救了加拿大国家公园免受核污染……而《全球变暖》更是让我们注意到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全球变暖》是依据“相对较新而且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在太阳驱动下的一个温和、不规则的1500年气候周期,主宰了地球上几乎恒定的气候波动。矛头直接指向了“目前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一广泛流行的观点。
《全球变暖》的作者表示,地球最近在升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和1940年相比,尽管现代人为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大幅度地增加,可今天整个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仅仅是微小的升高。对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符淙斌院士表示,全球变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影响或是自然变化造成的,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但是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得多,现在人类活动影响的规模、范围、强度是前所未有的”。
《全球变暖》开篇就将温室效应理论定位成“失败的”。“‘温室效应是虚无缥渺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符淙斌说,有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存在,由于它产生的温室效应才使得地球的环境适合人类居住,这是最简单的科学道理。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解释说,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的作用相似。自然界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是零下18℃,而非现在的15℃。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增强了自然的“温室效应”,使地表大气变暖。而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地球的温度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应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会升高的。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最近的50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驱动力,温度滞后于浓度变化,二氧化碳成为引起气温升高的主动者。未来100年,如果人类继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气温还会进一步上升。
将全球变暖从科学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京都议定书》的出现。在《全球变暖》中,作者否定了《京都议定书》存在的意义,并预言其将以失败而告终。然而 “《京都议定书》本身目的就是协同世界各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符淙斌说,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件好事情。罗勇也表示,虽然《京都议定书》有局限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应该还是全球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较好的框架。减排是要成本的,《京都议定书》的一些相关机制建立了全球的碳贸易市场。通过碳贸易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可以减小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必然会推动相关的技术发展。《京都议定书》不会阻碍技术创新,反而可能会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了全面证明书中的观点,《全球变暖》一书中对一直享有权威之誉的IPCC报告提出了质疑。罗勇认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历次评估报告能够代表国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因为IPCC评估报告有着严格的编写和评审程序,可以保证结论本身在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下是正确的。至于对其中某些部分、某篇文章、某个结论甚至是某个数据提出一些质疑,都属于科学上正常的争论,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虽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来解决,但我们不能以科学不确定性的存在为理由,否认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正确认识全球变暖
“出版《全球变暖》的中文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符淙斌肯定了它的出版意义。本书收集了目前国际上对气候变化的另外一种观点,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让普通的老百姓也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可以促进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帮助人们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了解气候变化。此外对科研人员、政府官员、决策者而言,该书也是很有价值的。不同意见对气候变化的预测是很重要的,因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风险,这种反面意见对风险评估而言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全球变暖》一书中有些观点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对不具备鉴别力的普通公众而言,是否会被其误导?符淙斌说,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关科学机构把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公开的讨论,帮助公众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科学观点。
在《全球变暖》一书中,一个个观点直接、正面地抨击了目前有关“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林文鹏认为该书的写作目的之一是,“不管全球是否变暖,不管全球变暖是否是人类所致,我们都有责任去守护我们的家园。在任何情况下,人类都应该保护环境,尽量节约资源,但却不用对全球变暖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激进的词语总是容易引起纷争,在出版这本书时译者也曾担心害怕这本书会在学术界产生争议、受到批判,但也表示学术应该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对此,罗勇认为,对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其影响,国际科学界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科学上的争论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现象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争论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符淙斌认为,气候变化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作为单纯的科学问题,科学家已经对其基本性质、特点都作了长期的研究;另一方面,现在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符淙斌觉得,当气候变化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时“科学是真理,真理是允许有不同意见的”,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完全必要的,应该通过争论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作为发展问题的气候变化,等到人们将问题都能解释清楚时再采取应对措施,也就同时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不能无休止地争论那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根据现有的认识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共同地采取必要措施以应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