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峰 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军事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军事系统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多媒体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
“战略研究是最高层次的战争研究,战略模拟也是最高层次的战争模拟。利用战争模拟的方法进行战略层次的分析、规划和训练,已成为战争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战略模拟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战略模拟研究还很初步,尤其是理论积累不足,许多问题亟须探讨和解决。”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研讨会上,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胡晓峰少将作上述表示。
战争模拟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
在以“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的报告中,胡晓峰介绍,2003年10月,在国防大学举办了第一届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学术研讨会,其背景是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会议对战争复杂性研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一批学者和研究生开始关注相关问题。
2006年6月,在第二届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全军已经有许多院校和研究单位展开了针对战争复杂性、信息化战争模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的重点在复杂网络、人工生命、体系建模等方面。
在这次由中国军事学会军队指挥分会、军事运筹学学会、国防大学科研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学术研讨会上,一批新的研究方向成为关注的重点,如非传统安全威胁、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模拟问题、复杂环境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社会仿真等。可以说,研究的问题更加广泛,研究的成果更加突出。
“总的印象是,几年来,我军在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对战争复杂性研究的重要性取得共识,在信息化战争模拟工程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胡晓峰的叙述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军科研人员在战争模拟研究中的发展脉络。
战争模拟方法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战略模拟是研究信息化战争复杂性的基本手段。信息化战争的到来,放大了传统作战模拟理论的不足,也暴露了传统技术方法的缺陷,对于处在最高层次的战略模拟来说尤为如此。”胡晓峰认为,在过去的战略分析与模拟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不足。
第一,把战争复杂系统当成简单系统对待。习惯于从局部出发、从还原论的思想出发来研究和看待战争问题,没有将体系的整体性作为模拟分析的重点,没有反映出战争系统的复杂特点,因此也就很难适应战略分析研究的需要。
第二,把人的战争当成机器的战争。对战争模型的建立都是以武器为主,而忽视人、组织和社会的作用,用机械唯物论方法来代替战争系统的演化,根本反映不了体系之间、系统之间、敌我之间、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作用。
第三,把战争系统异化为静态、单边的系统进行研究。战争系统本质上就是动态的、对抗的系统,因而只有在动态和对抗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反映战争系统的本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研究手段,加上传统的研究者更习惯于用思辨的方法进行战略研究,结果战略研究就被异化为静态的单边形式。
战争模拟应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战争是人的战争,是战略家的舞台,而战争模拟采用计算机作为手段,怎么能够体现出人的指挥、体现出战争艺术的特点呢?战争艺术与模拟技术是不是矛盾呢?我们会不会走到一个机械的、生硬的、充满机器味的战争模拟道路上而忽视人的作用呢?”胡晓峰说,回答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正确理解战争模拟的原理和作用,处理好研究者与战争模拟系统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略模拟在艺术与技术上的完美统一。
胡晓峰认为,战争模拟必须突出人的核心作用。战略决策是科学,更是艺术。战争活动极为复杂,变幻莫测,在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时,有时运用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往往比依据理论和推理更有用。从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的战争,到毛泽东四渡赤水出神入化的用兵,都体现了军事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战争艺术的运用,不仅过去有过,将来也一定还会有。因此,如何在战争模拟中体现出这种艺术的境界,就是战略模拟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
发挥人的核心作用需要将人放在战略模拟的主导地位。过去,一些用于战略决策分析与模拟的系统,只是将决策者看成简单的用户,由系统一步一步地牵引决策者完成操作,与其说是辅助决策,不如说是在教决策者“看图识字”。这种限制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无法体现决策者的主导作用。
胡晓峰说,如何体现这种作用,钱学森、戴汝为等人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答案。综合集成的核心在于如何发挥人的作用,处理好人与机器、今人与前人、决策者与辅助者的关系,处理好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问题与论据、目标与手段、研究结论与研究过程的各类关系。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也是战争模拟系统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