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科大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府,为国家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科大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大的创新精神。
以创新的模式办学
1958年科大创办时,《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立是中国科技与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刚刚创办的学校为什么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因为科大提出了两条先进的办学思想:实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国家发展“两弹一星”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若干新兴的交叉学科;实行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即科学院提出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这两个新的办学思想是对当时我国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1952年新中国建立不久,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全国高等教育曾进行过一次院系调整,对于整顿旧中国留下来的教育体制、满足各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该调整存在着两个消极作用,首先造成了理工分家,也就是分别建立了各类工学院和文理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像原来理工结合的清华大学等都调整为单一的工科学校;其次造成了教育与科研的分离体制,强调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很少建立重要的研究机构。研究工作集中在中科院和各部委建立的研究院所。
显然,科大提出的办学思想,正是对这种教育与科技体制的突破。实践表明,科大在这种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非常优秀,学生思想活跃、有后劲,适应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因此,科大的创办就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精神是科大先天所固有的一种基本精神。
开创我国超常教育新领域
所谓超常教育,是指对智力超常人才进行超越常规的教育,其中大学少年班和00班就是典型的成功代表。“文革”后,社会上若干家长已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很超常,向科学院推荐。科学院把这些信息介绍给科大。显然,若把这些智力超常的少年集中起来,直接进行大学教育是一件难度很大、毫无经验的事情。尽管国外也有类似的英才教育,但都是少数的个例事件。科大当时的领导和教师经过深入调研后,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国家急需高质量人才,科大办学的基本目标就定位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上,因此,应该探索这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新途径。
科大提出办大学少年班的计划很好,征得科学院的批准后,立即组织教师到全国各地进行逐个的面试招生。同时,根据首批智力超常少年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育计划,大学少年班就这样诞生了,科大办少年班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震动。多年实践表明:大学少年班是成功的,不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而且科大所实行的一系列超常规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
科大少年班实行了哪些超常规教育呢?试行独立自主招生。对每个被推荐的智力超常少年,在由科大逐个进行考核和面试后,进行录取,不参加全国统考;实行不分系的强化基础教学。少年班学生经过3年强化基础教育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选择系和专业方向,然后到各系继续接受相关专业教育;实行个性化教育;建立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制,全面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发展。
为了把少年班所取得的经验向科大本科生推广,1985年在科大又创办了教育改革试点,简称“00班”。科大办学时每个系都有一个代码,分别称为01系,02系等等。教育改革试点的学生是在高考统招的应届学生中,从各系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组成一个班,与少年班按相同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各系,纳入少年班的同一管理系统,因此称其为00班。多年实践表明,00班的创办不但有助于巩固少年班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可以看出,无论是少年班还是00班的创办,都是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少有的现象,为科大在合肥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迅速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创“4——2——3分流”的
新教育体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科大本科生是五年学制。当时学校实行改革,本科生四年级时实行一次分流:一部分优秀本科生直接保送为硕士研究生,不符合直升条件者做完本科毕业论文后毕业,经过两年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再实行二次分流;满足博士生条件的硕士生再直接升入博士生阶段学习,不符合直升博士生条件者,继续做完硕士论文后毕业。我们把这种本科——硕士——博士连通新的教育体制,简称为“4——2——3分流”教育体制。在这种新的教育体制下,对优秀学生来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再是独立的3个学习阶段,而是完全贯通的学习过程。
科大为什么要创立这种新的教育体制呢?当时,全国许多家长都相信科大是能够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的“科学家摇篮”,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把报考科大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每年高考理科状元到科大的非常多。由于有了这批优秀的人才资源,再加上科大勇于实行一系列较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每年几乎都有70%~9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的研究生。另外,李政道在中国实行了一个教育项目,即选拔一批优秀的中国物理系本科生,送到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学习,为中国培养新一代的物理学家,这个教育项目简称为CUSPEA。每年科大不但考取CUSPEA项目的总数名列第一,而且前几名的学生也多为科大学生。这些教育成果使我们更加坚信,科大把自己的培养目标继续定位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上是完全可行的。据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个简单想法:为了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可否把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3个不同阶段的学习贯通起来,使优秀的本科生不必经过常规的研究生考试,而采取某种考核机制,使他们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然,选拔一部分优秀本科生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从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直升为研究生后,是否有足够的、有水平的导师,是否有足够水平的研究条件。所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大迅速地、不断地向国外派送了大批中青年教师,使得科大中青年教师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由于科大在合肥本科生层次上已富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在研究生培养上进行所系结合,探索出一种“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新途径。科学院完全支持科大的这一改革设想,并在合肥召开了科大与百余个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参加的会议,共同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分流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后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大终于实现了这项非常有意义的改革。应该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又一项重大创新。当前,从中央提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任务来看,无论是大学少年班、00班还是“4——2——3分流”体制,所取得的经验都将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
建造我国高校中
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显然,科大要想在合肥地区办成一个高水平的大学,不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是不行的。1977年时就开始酝酿在科大建造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当时出发点是按着国家科技发展需求,结合国际上科学发展的前沿,建造能覆盖多学科领域的大的科学实验室,使科大的研究能力迅速提高。当时,对科大近代物理系的一批年轻教师而言,难度很大,人们也很怀疑由这批不懂工程的教师来做这件事是否可行?但是,在原国家计委和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预研制,工程设计与国内有关工厂对于特殊部件进行联合研制,克服重重困难,用了16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项大的科学工程。
相继,工程热物理系的教师们,在1987年东北地区发生森林大火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能否把他们对燃烧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运用到火灾防治实践中去。他们的想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在有关部委协助下,在我国建成了第一个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科大又抓住历史机遇,在实行“211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建造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显然,这个实验室的建成,使科大在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又有了更大提升,对我国科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一系列大科学工程的创建使科大办学的基本思想,即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显示了科大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科大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科大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科大的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正因为科大人从社会急需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出发,才克服困难,闯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新路。同时,科大的创新精神也来自于抓住机遇、勇于实践的能力,来源于科学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才使得我们的一些改革设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