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效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9 22:44:17
羌族文化遗产抢救刻不容缓

 

“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6月14日——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的这一主题,在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眩目。
 
据北川县政府介绍,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自今建县已历1442年。2000年末,全县共有161107人,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占其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北川为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地,亦是老革命根据地。其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355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獐等一级珍稀动物10余种。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舞蹈、音乐、羌笛、山歌等浓郁的羌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这个在历史上骁勇善战、喜好居住在半高山地带、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却因为地形的缘故遭遇援救困难,2万多人在这场地震中去世或者失踪,占羌族人口的10%。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的飞行员、羌族人民的好儿子邱光华烈士,即是周恩来总理当年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而羌族人居住的碉楼、吊脚楼以及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羌寨几乎毁损殆尽。大禹的北川古迹,秦汉以来的古羌部落遗迹,新石器时代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困难重重。“作为历史传承人的往往是中老年人。收集羌族文化的老人在地震中也有失踪。羌族文化馆民俗馆、社科院的羌文化研究所都已经在地震中被摧毁。现在除了大禹纪念馆尚可抢救,其他馆藏的珍贵文献资料全被地震湮没在废墟里,以至于羌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也全被掩埋,挖掘与抢救已刻不容缓。
 
稍感欣慰的是,这一问题不仅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同时,引起了国家高层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就明确提出,羌族许多古村落位于河谷之中,此前尚未进行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普查,地震过后,羌族文化遗产不能再受更大损失。他认为,民间文艺专家要行动起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要下到一线,到北川等羌族聚居地展开文化遗产调查、寻找民间文艺传承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类;提出具体保护方案,提供给国家文化部。由于事关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工程浩大,单靠民间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亟待国家政府采取救助和保护的切实行动。
 
笔者以为,在这方面,既需要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专门的保护政策,同时亦当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将我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采访、收集、评定、注册、保护规划以及必要的复制等各种措施制度化、法律化,为种族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