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史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1 23:48:8
后现代的爱——《纯爱》的“纯度”和“醇度”
 
《纯爱》是要讲述超越政治的纯爱。剥掉纯爱的各种外衣,就像我国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开始一样,《纯爱》再次成为后现代政治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后现代的爱的一次演练。

 

爱直接作为符号
 
爱是个抽象的符号,它可以约等于民族之爱,可以约等于国家之爱,可以约等于男女之爱,可以约等于人性之爱。这些意义的连接需要不同的场域。就像是一个洋葱,你以为可以剥掉包裹在爱上的“洋葱皮”,从而真正得到爱,而当你一片片将爱的“洋葱皮”剥掉的时候,你发现爱也不见了。《纯爱》中的爱是什么爱,什么又是纯爱。爱这个抽象的符号在这部影片中被实体化附着在一个女人的身上,这个女人的名字就叫“爱”。影片中的音乐从始至终在缓缓地进行,缓慢抒情,时间仿佛永恒,因爱而永恒。但这里的爱过于直白,这里的爱过于简单,我不否认这样的爱的事件存在的真实性,但影片过于想表达一种抽象的纯爱而损失了故事的真实性,因此故事的一些细节上的纰漏让我们莞尔。而女主人公“爱”的结局必然是死亡,她必须被升华为一个崇高的个体,她无法像更大多数的战后留在日本的普通女性那样存在,爱必须脱离日常生活才可以成为爱。因此,这部影片又以爱的名义杀死了“爱”。这是企图以剥洋葱皮的方式得到爱,却成了对爱的一种谋杀。
 
“开拓民”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移民计划”的一部分,这种移民的狂热绝非仅仅是官方的,作为开拓民的民间同样狂热。但是在这里民间成为了爱的载体,或者说在这里,民间约等于爱。民间再次从历史和政治的记忆情境中被抽离、被剥去,成为一个不具时间性(或者说永恒时间性)的纯爱的所在。《纯爱》讲述了以下的故事: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开拓民俊介的恋人,“爱”在逃亡中,在一个村落中从被拒绝到被接受。俊介爬上火车离开了村落,“爱”则因为没爬上火车而留下来。在山龙母子的家中,在这个村落中“爱”因为自己的接生医术而被慢慢接受,已经怀孕的她和山龙结合,但是在再一次分娩中,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部影片中,作为日本人身份的“爱”被接受的理由是山龙母亲所说的,是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不随便拿人的东西、会看病救人,善良就是普通人。这里的逻辑是普通约等于民间约等于善良,在这个逻辑中,政治可以被剥掉、仇恨可以被化解。如果说在以前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书写中,个人仇恨是要被升华到阶级恨和国家恨这一制度性复仇之中的,那么这里的个人仇恨则被人性之纯爱所化解。山龙的母亲虽然眼睛瞎了,但是却是这个村庄也是这部影片纯爱的表征。瞎子在影片中往往有一种神异的力量,因为他们不是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心在看。他们仿佛被神谕附体,说出的总是真理。山龙的父亲虽然是被日本人杀死的,但是山龙的母亲则可以将这种民族和国家仇恨瞬间降解,最终她为了让“爱”避免土匪的捕捉而受伤死去。她的死亡必然要被赋予意义,就像最终“爱”的死亡一样,因为要表达纯爱所必须完成的叙事链条。
 
分娩和接生婆,医生和卫生
 
在“十七年”电影(1949~1966)中,医生大量出现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医生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战胜了当地的愚昧,从而确认了少数民族地区对新中国的认同。医生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表征,我认为其实是很中国的一种认知或者说知识。“爱”的到来,使山龙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院子里晾晒的洗干净的床单、山龙的刮掉胡子后干净的下巴以及“爱”的饭前要洗手的命令,处处表现出卫生的“政治学”,即日本通过医生和卫生这一现代性的内涵被认可。这种对卫生的强调是五四以来我们形成的一套有关现代性想象的知识,即进步就是讲卫生,讲卫生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爱”的魅力也来源于此。
 
而作为一个会接生的医生,可以让生命的意义超越国家的意义。当村庄里的一个妇女难产时,丈夫因为对“爱”的国家之恨而不让“爱”插手此事,当“爱”因为山龙母亲的命令顺利接生时,丈夫开始超越国家之恨而产生对生命和医生的敬畏。山龙的母亲虽然是个瞎子,但仍然是一个接生婆,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接生婆,而“爱”则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妇科大夫,自然,妇科大夫的合法性要大于接生婆的合法性,因此很自然,“爱”因为会接生,因为生命的意义和现代的意义,从这些村庄的敌人成为了这些村庄的朋友,成为这个村子共同体的一员。并最终成为了一种爱的寓言,影片结尾时鲤鱼旗的飘扬绝非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景观冲击,而是纯爱的镜像和影子。
 
鲤鱼旗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融的表征。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入日本后,在日本的男孩节和每一个生命出生的时候,都要在家门口悬挂鲤鱼旗。而正是这种十足的文化性恰恰表征的是十足的政治性,没有比艺术和文化更能够抵达意识形态效果的好媒介了。伊格尔顿告诉我们,审美是一种意识形态。
 
《纯爱》是要讲述超越政治的纯爱。剥掉纯爱的各种外衣,就像我国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新的开始一样,《纯爱》再次成为后现代政治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后现代的爱的一次演练。《纯爱》的卖点之一就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访日暖春之旅,《纯爱》的卖点之二就是面对苦难、面对生命我们该做什么,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的时刻,纯爱超越了国界和地域。而这背后的宣传策略最终指向的是票房收入,是影片的大卖。这是一个胶着而又混杂但又极富理性的选择。
 
纯爱的背后包蕴的是极大的政治性和经济性。当然,这是在当下的后现代的情境中出现的一种后现代的爱的表现方式。其“纯度”和“醇度”你只好自己度量。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