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索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科学结合路径 |
——李玉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科学理论讨论会召开 |
6月1日,李玉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科学理论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高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王补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刘嘉麒,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苗东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姜璐,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王国政,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助理、教授罗均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金福等到会并作了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曾庆存作了书面发言。
讨论会上,李玉山首先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理论作了阐述。他谈到,20多年来,他一直在作理论大统一、科学大整合的研究,这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从中探索具有普世性的规律。他认为这是真正新的科学,这个科学就是自然规律。而现在被称为哲学的普遍规律不是用现在的科学方法来描述的。他从宇宙生命系统和热力系统演化规律过程看熵的本质,并在熵的意义上,对西方传统科学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
王国政教授、罗均炎教授、曾庆存院士3位主评人对李玉山的理论进行了评议。
王国政教授认为,李玉山理论中的创新点有3条:一是把传统的熵概念和他所提出的“道”的熵的概念分开了,即两个熵的概念:工质熵和机体熵。关于工质熵的解释和意义已由过去的科学家作了很充分的解释。李玉山提出的熵叫机体熵。二是他提出宇宙生命创造演化熵的理论。这里使用的熵是有区别于传统熵概念的,他认为整个宇宙生命是在衰亡过程当中增熵的过程,这里是把原有的熵概念泛化、扩大化了。三是提出了宇宙生命创造演化理论的表达式。为了这个表达式,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字,叫做“爖”。爖有3种情况: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
罗均炎教授是李玉山在大连工学院学习时的班主任,并讲授流体力学课。他谈到李玉山在大学时就喜欢思考问题,学校也因为李玉山提出的革新想法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做各种各样的试验,使他在改进内燃机的燃烧方面取得了成绩。
会议上宣读了曾庆存院士的书面发言。曾庆存院士在书面发言中谈到4点:一、李玉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文中既有哲学的阐述也有科学分析和论断,涉及到中外古今的哲学,尤其是对我国古典哲学和《道德经》、《易经》中的文和理,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作的诠释和验证,是很精彩的。应该鼓励国人在这方面多多用力。二、科学本来是分科的,即每学科有其研究范围。从而其理论也就有其适应范围。当然,学科有交火,而且必然有融合,立足将某种理论推广到别的学科是学者的心愿,客观上也有这种可能。不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有时真理越过一步就会是荒谬。三、总的来说,李玉山的文章中似乎接近哲学论述的为多,科学问题的论述和分析为少。四、作者充满爱国主义的情怀,十分令人尊敬。中国有痛苦的历史教训,中国古代的技术和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哲学也是如此。但中国没有在欧风东渐之前发展出自己的科学,即技术未能上升到哲学,哲学未能指导科学的发展。中间缺失的正好是西方有的那些科学方法,即只有论述、说明、归纳,而没有可以用数学表达的量化的学科或科学。
与会专家对李玉山的理论进行了评议。
高潮认为,过去科技界有一个毛病,往往不是同行却批评那个领域当中的事情,这样的风气不好。比如说涉及到社科的领域,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只用工程技术的理念去研究社科的领域。问题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怎么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王补宣院士就热力学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发言。他说,热力学问题已有400年的历史。热力学是一个宏观的科学。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讨论,到底热力学能量的转变能不能涉及到生命,得到的结论是肯定的。但是如何去表达?很困难。生命到底怎么来描写,这个函数还没有得出来。在这个问题上,实证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完全分开来讨论又是不可能的。
刘嘉麒院士认为:李玉山写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这样大的一个题目,看来他是做大科学的。文章中把熵和生命两个概念都扩展了,文中“熵”已不是传统的熵,文中的“生命”也已不是传统的生命概念。所以这里边有一个范畴的问题,最好是把范畴规范一下。第二,讲的是熵和宇宙生命的演化,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如果熵是描述生命过程的函数,这个函数又用什么来表征它呢?另外,如果出版这一类的书和文章,必须逻辑性要强,概念要清晰。谈理论必须要严谨。
董光璧认为:李玉山做的工作应该是属于哲学性的,讨论的是宇宙的问题。这个理论的主导思想是想借助于物理学熵这样一个概念的推广来建立一个宇宙体系。李玉山把物理学熵的概念推广到生命,进而推广到广义的生命,就是把地球看成活的,宇宙也看成是活的。这种讨论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尽管里面谈到了很多科学概念。所以,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用这样一种哲学的设想来批判科学的概念,这是不允许的。
杨金福谈到:召开这样的讨论会难能可贵。从李玉山的理论来看,他的构思是想把中国古代的周易思想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但应把握几点:这个理论的边界、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是什么?特别是几个概念,譬如:研究尺度的对象、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以及从哲学层面回答零和一的问题时,要说明是在什么尺度下定义的。
苗东升谈到:如果从系统哲学角度来看,李玉山的文章很有启发、很精彩,有一点哲学智慧;现代科学主要是西方的,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这个愿望固然好,但是这个结合是极其困难的,也许到了22世纪有这个可能,我们现在是为此作准备。所以,这个时期尤其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大学也曾经鼓励帮助过一些在这方面有想法的人,但是有的人始终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每次报告讲得都完全一样,没有从对立面学到东西。
姜璐谈到:熵这个问题是有发展历史的。从克劳修斯到玻耳兹曼,一直到现在有些人把它运用到社会科学的问题研究上去。这个脉络大概是现在西方科学研究的一个思路。建议李玉山研究这个熵,可以采取另外一个思路,即建立一个新的系统,另起炉灶。因为,关于热力学熵,克劳修斯最开始已经定义了很多内容,如果把克劳修斯当时定义的熵抛开了,那就最好不要叫熵,比如说在文章里面可以用李玉山提出来的“爖”。
姜璐还谈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可能都是有道理的,包括在社会科学的应用。但是没有必要把熵和中国古代思想联系起来,熵就是自然科学里面范围很窄的东西,它是很简单的。许多搞实证科学的科学家,都是讲定性的熵增加怎么样,减少怎么样。而在社会科学里,如果只定义一个,没有精确的计算,不是特别合适。另外,如果要运用原来的熵概念,最好让它的定义、适用条件,包括对名词的解释和原来的一致,否则就没有办法一起讨论了。把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时,最好现在别说它就是科学,这让搞实证科学的人很难接受。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够预测到社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还需要加一定的时间,加一定的工夫再深入进行讨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