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鲜红的,而且又与人的生命相关,因此人类最早认为血液是神秘的,并对其充满崇拜。当科学还不能有效和合理地解释血液现象时,人类对血液的认知更多的是想像、传说,甚至是宗教的理解,但仅仅靠文化和宗教来解释血液是不够的。《血液的故事》以其作者比尔·海斯的个人生活线索,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了人类认识血液的历史。

比尔·海斯的《血液的故事》(Five Quarters: A Pers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lood)一书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从英文书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借讲故事来谈血液历史的书,因为它既是个人和人类对血液的认知体验,又记载了人类对血液认知的自然简史。
崇拜神秘的血液
当科学还不能有效和合理地解释血液现象时,人类对血液的认知更多的是想像、传说,甚至是宗教的理解。
血液是鲜红的,而且又与人的生命相关,因此人类最早认为血液是神秘的,并对其充满崇拜。例如,人类认为血液具有巨大的能量,吸食自己或他人的血液有助于自身的强壮。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古罗马公开表演的格斗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和勇敢而吮吸战败者的鲜血,而其他一些民族在较早阶段也有类似的做法,如印尼的托拉拉基人割取战俘人头吸人血等。
显然,这种生活中对血液的认知和做法是源于神话传说的。例如,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与美丽仙女的私生子叫阿斯克勒庇俄斯,后者被阿波罗送到半人半马的怪物喀迈拉那里抚养,并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如配药、动手术等。
阿斯克勒庇俄斯还从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那姑姑那里得到了威力最大的一服药——来自墨杜萨血管里的鲜血。墨杜萨是双翼蛇发女妖,她的血液有两面作用,要么置人于死地,要么解除人的病痛。这取决于血液来自她体内的何方。来自她身体左侧的一滴血会让人立刻毙命,而来自其身体右边的一滴血则可以奇迹般地让人死而复活。神话中对血液两面性的认知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得到揭示,血液的确具有两面作用。一方面血液可能传播疾病,如今天的埃博拉和艾滋病,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输血和研制许多疫苗以防御疾病,如流感、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从神话到人类文化,例如语言的词汇,同样记载了人们对血液认识的历史。例如,血液加速流动(blood runs, races),表明达到情绪的高峰;而血液凝固(blood curdle),则表明过度惊恐;热血(hot-blooded)表示难以控制的强烈情绪,如愤怒或热爱。当然这只是英语语义的体现,在汉语中同样有相似的语义。例如,血脉贲张、热血沸腾、脸红筋(静脉)涨和冷血动物等。
人类对血液的认识
当然,仅仅是靠文化和宗教来解释血液是不够的,人类对血液认识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都是从海斯的个人生活中切入,并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
作者与一名叫史蒂夫的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是伴侣,所以,有关史蒂夫疾病治疗的一切和他们的生活都成为血液故事的视角和话题。首先是从放血疗法谈到了盖伦对血管的发现,由于修正了亚里斯多德、希波克拉底等人对人体结构、血液的种种误解,盖伦的观点被视为医学界的真理长达1400年。其中的原因在于,盖伦是外科医生,有接触活体伤口的机会,他指出动脉不是原来人们所认为的空的或贮存空气的,而是充满鲜血的。同时盖伦进一步精细地观察到了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通过肺和肺动脉回流到心脏左侧的循环路线。
但是,盖伦的发现也并不完全符合真实的血液循环情况,直到17世纪60年代人类才发现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动脉、静脉和心脏共同构成的。这就必然要谈及血液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的发现。1628年哈维在其著作《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中提出了血液循环的原理。这个发现也许在今天人们都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血液和血液循环对一些人来说似乎太具常识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又太过平凡了,但未必人人准确懂得其中的原理。所以,当代史学家认为,哈维的著作是17世纪最伟大的三部英文著作之一,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而其他两部书则是1611年由英格兰国王詹姆斯完成的钦定版《圣经》和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版对开本。
在人类对血液的认识过程中当然还有其他具有经典的划时代发现,例如列文虎克借助自己设计的显微镜,发现了人类唾液中“非常微小的动物”(微生物)、精液中的精子和血液中的红细胞。红细胞的发现让人类对血液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改变了过去把血液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蕴含着看不见的精神和人性的液体,而让人知道血液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物质。
列文虎克不仅向公众演示和展现观察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与红细胞,而且进一步向英国皇家协会报告他的血液发现。他在1674年4月7日写给皇家协会的一封信中说:“我发现和了解到血液是由含有非常小的圆形球状物的水晶体般雾状的水组成。”列文虎克提到的水就是血浆,血细胞就悬浮在这种液体上。
两个月后,列文虎克不仅详尽描述了血液中的红色球状物,而且测量了它们的大小。为了测量那些非常小的红细胞,他必须用一种新的对比的方法,例如用一根头发或者一粒沙子作为参照物。当时,他测得红细胞的直径大约为0.0079375毫米,体积是一颗细沙粒的1/2.5万。这和今天测得的红细胞平均直径7.2微米,平均体积83立方微米是相似的。更为重要的是,列文虎克对无论是鲤鱼科的小鱼还是巨大的鲸鱼的血液中的红细胞的测量发现,它们的红细胞的体积是大致一样的,而且发现了血液的凝固性(血小板的功能)以及对白细胞有初步的描述。
纪实的、生活化的科普著作
与一般的科学著作相比,《血液的故事》的写作手法是作者以自己的个人生活为线索,并从生活中捕捉与血液发现相关的话题,有机地把人类认识血液的历史穿在了一起。
例如,因为怀疑用了自己的性伴侣史蒂夫用过的针头,担心会被染上HIV,作者心脏剧烈跳动,血管贲张,引进了血液循环的发现;又以作者亲属中女孩子的成长,引进了人类研究和认识月经的历史,并得出月 经的血液并不肮脏的结论;还由于从生活中每位母亲都要对孩子说“你需要好好睡一觉”,而引出血液通过T细胞和B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功能,并介绍了被动免疫的发明者之一埃里希的故事等等。
这种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既是纪实的、生活化的,又是人文的,但在目前国内很少有这样的著作。原因可能在于,出版者和编辑认为这种写作手法与传统的科学著作不相关。然而这正是值得国内科学作者、媒体和出版机构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此外,本书也有很大的遗憾,似乎更多的关于血液的新知识和新发现并没有涉及。例如,对血液中白细胞的研究和发现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今天生物医学的面貌,并为病人带来了极大福音。白细胞表面抗原和分型的发现为器官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且扩大了成功率,并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同样是白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为人类认识暂时还不能攻克的艾滋病提供了线索,也展现了疫苗研发的前景。例如,HIV就是通过特定的T细胞、CD4细胞来入侵人的免疫系统的。如果能把今天血液研究的新知识和新发现加进去,该书将会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