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运火炬传递到苏州大学,当许多人为这一消息欣喜之时,却并不一定知道苏州大学为什么那么幸运,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苏州大学就已经与奥林匹克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有刘长春南有程金冠
苏州大学始于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从东吴时期开始,苏州大学便与奥林匹克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 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承认由菲律宾、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于1911年9月成立的“远东业余运动协会”,该协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而东吴大学曾先后有8人代表中国参加了6届远东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为东吴大学争得了荣誉。
1936年,东吴大学有5人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其中程金冠与刘长春等人一起比赛,参加了100米和4×100米接力两个项目。
程金冠其时为东吴大学经济系的一名学生,与蒋纬国是同窗好友。1930年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程金冠初露锋芒,获得200米低栏亚军。同年作为国家队队员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已颇有名声,当时媒体曾以“金冠果然戴得金冠”为题作过介绍。
1934年5月,程金冠又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届马尼拉远东运动会。同年的10月4日,程金冠在与上海俄国侨民队的比赛中,更是以10.6秒的成绩一举打破刘长春保持的10.7秒的全国百米纪录。从此中国体育界的“南程北刘”之说传遍了海内外。
司马德功不可没
说起东吴大学的体育,就不能不说起一个叫司马德的美国人。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数学系的司马德在大学期间是一位全能运动员,受聘到苏州大学任教之后,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辫子足球队”。西方现代体育项目随之风靡整个校园,各种体育社团也在东吴悄然兴起。
1914年5月,在东吴大学的倡议下,华东地区校际体育组织“华东六大学校联合运动”成立,包括上海的南洋大学、圣约翰大学、江沪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由于东吴大学的司马德在当时的华东体育界有着较高的威望,因而六校代表一致推举东吴大学为联合会盟主。
1920年冬,联合会又接纳了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加盟,由此诞生了“华东八大学体育联合会”,也称“东方八大学体育联合会”,司马德为联合会书记。八大学体育联合会期间,东吴大学曾蝉联1922年在金陵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与1923年在上海圣约翰召开的第三届田径运动会的团体冠军。
为了纪念司马德对东吴大学体育的贡献,东吴大学曾在1935年通过发动募捐的形式,专门兴建了一座体育馆,并命名为“司马德体育馆”,以示纪念。在体育馆入口上方有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孔祥熙先生所题写的“体育馆”三字。
新苏大再续前缘
2002年,苏大迎来了3位身份特殊的学生,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58公斤级举重金牌的陈艳青。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在选拔赛中状态甚佳的陈艳青却由于一条境外假新闻错失良机,未能如愿参加奥运会,失意之下的陈艳青选择了离开举重队进入苏州大学读书。
在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和苏大体院相关领导以及教练和老师的劝说下,陈艳青后来两次复出,不仅圆了她自己的奥运冠军梦,更让百年东吴与奥运得以再续前缘。
2006年8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家宏一行在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体育学院成为该中心认定的中国合作研究伙伴。一年以后,苏大体院又与中国皮划艇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国皮划艇队提供长期、稳定、高效、全方位的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苏州大学与省体委等体育机构联合培养了众多奥运体育人才。代表人物有跆拳道小将吴静钰、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的周春秀、奥运金牌得主陈艳青等优秀运动员。
对于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苏州大学可谓是全面参与。奥运会上,从引导员到志愿者,从火炬手到运动员,从裁判员到翻译官,处处都将出现苏大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