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26 23:12:34
多位专家呼吁严防灾后人畜共患病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3~5周,灾区极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5月21日,研讨会结束后,夏咸柱院士立即率专家组奔赴抗震前线,指导抗震救灾防疫工作。图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右)与夏咸柱院士话别。本报记者 潘锋/摄影
 
5月21日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九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抗震救灾专题研讨会——严防人畜共患病发生流行”在中国工程院举行,与会专家就地震灾区生态的复杂性、动物的多样性、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可能性作了科学的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以往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规律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就灾后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发出倡议。
 
肠道传染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陈焕春说,此次汶川大地震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死亡,数量超过1000万,数量极大;另一方面,在地震后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环境被破坏,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这些都给人畜共患病的暴发和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防控灾后出现大的疫情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说,现在受灾民众大量向城镇集中,加大了传染病发生的风险。通过对都江堰、什邡、绵竹、理县等多个地震重灾区的回顾性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在过去几年发生最多的是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甲肝等,因此肠道传染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应对某些消化道疾病引起高度的关注,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一类是细菌引起的严重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如霍乱、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感染、魏氏梭菌病和空肠弯杆菌病等;另一类是病毒引起的严重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如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细小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和甲型肝炎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李宁说,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引起的次生灾害中,人畜共患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世界上报道的人畜共患病有200多种,我国就有90多种。汶川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变,那里不仅生活着人们熟悉的大熊猫,还有400多种野生动物,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动物遗传资源宝库。但由于地震,很多野生动物被迫逃离原有的生存环境,与人接触的机会增多。
 
李宁说,历史上大灾之后出现大疫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有记载显示,某地区的一次地震造成10万人死亡,而灾后的疫病却造成了70多万人的死亡,灾后人畜共患病的监控和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灾区环境令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蚊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蚊子在叮咬了携带乙型脑炎的动物之后,再叮咬人的话,就会将病毒传播开来,现在灾区的气候和环境是有利于蚊子孳生繁殖的。乙型脑炎主要危害儿童,而四川地震灾区本身就是乙型脑炎的高发区。”陈焕春说。
 
除了乙型脑炎外,与会专家认为登革热、莱姆病、疟疾等严重虫媒传播疾病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薇研究员提出,要高度重视炭疽病的防控。陈薇的理由是,炭疽是一个烈性传染病,有皮肤、肠道和呼吸3种传播途径,灾区的伤员已有因伤口感染出现皮肤炭疽的报告;此外,受地震影响的阿坝地区近年来每年都有炭疽感染的病例上报,是炭疽的流行区;地震造成的山体倒塌、地面开裂,会使原来深藏在地下的炭疽芽苞杆菌被带到地表浅层,更容易被人所接触。因此,对炭疽不可掉以轻心。
 
与会专家认为,严重的伤口感染性疾病除炭疽外,破伤风、气肿疽等烈性传染病在大地震后也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地震后很多狗无人照料,流浪犬增多,四川是狂犬病的高发区,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当前灾区可能发生的人畜共患病还可能有肾综合征出血热(黑线姬鼠)、流行性脑脊髓炎、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
 
一定要走在前面
 
“预防做得越早越好,我们一定要走在前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俞永新说。
 
俞永新在发言中强调了预防接种的必要性。俞永新说,地震造成灾区清洁饮用水供应紧张,由于水源污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大,对于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是可能用疫苗预防的,一旦发生流行就应立即采取应急接种措施。同时,历史上曾经有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造成甲肝暴发流行的报道,甲型肝炎现在有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是好的,建议注射。
 
俞永新说,由蚊子传播的乙型脑炎,其死亡率高达20%~30%,另有20%~30%的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危害极大。6月份以后,正是乙型脑炎的高发和流行季节。建议立即开始接种乙型脑炎疫苗进行预防,特别是对儿童。此外,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疫苗也应作到充足储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洪涛说,按照国际经验,一般重大自然灾害后传染病会在3~5周的时间内发生,现在作好准备还来得及。特别是甲肝疫苗、乙脑疫苗等应作好准备。此外,还应注意地震灾区以往的常规计划免疫情况,查查是否存在空白点。
 
与会专家建议,给灾区儿童注射乙型脑炎疫苗、甲肝疫苗,保护儿童健康;同时应为儿童提供蚊帐,减少儿童被蚊虫叮咬的机会,以防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生。被犬、猫、蝙幅等动物咬伤的人,一定要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对食源性疾病和生物中毒性疾病要及时诊断、尽早救治、鉴定病原,筛选敏感药物,及时用有效的抗生素来控制疾病。
 
刘德培说,结合国际上的经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3周以后可能将会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一定要抢在这个时间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与会专家强调应加强灾区动物管理。对死亡动物:由动物防疫人员组织深埋,对可能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死亡动物要焚烧,以防止疾病的流行和发生。深埋焚烧地点一定要远离水源、居民区、生产区,防止对今后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活的动物要组织相关人员分类管理,特别是流浪犬、以流浪猫,防止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发生。灾区人员应避免接触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野生动物,如携带狂犬病病毒的蝙蝠、鼠类、爬行类和鸟类等。
 
同时,要严防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绝对禁止食用死亡动物;要吃熟食,不吃生食,不吃腐败变质食品;要喝洁净水,在洁净水供应不足的地方,最好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这样可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加强畜禽场周围的环境清理、消毒,防止对水源的污染,加强杀虫灭鼠工作。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金宁一说,做好灾区疫情的监测工作十分重要,特别在是3~5周这个期间,如果监测做不好,可能会出现大问题。要加强医学和兽医学的互动和联动,早期作好准备,未雨绸缪。侯云德说,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就是监测,即要在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传染病开始流行了,这也是大灾之后防大疫的重中之重。与会专家都强调,应加强灾区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警、免疫预防与综合防控工作,确保灾区无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刘德培最后表示,中国工程院将继续充分发挥工程院院士的群体及学科交叉优势,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救灾应急、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