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孙丽君的目标很明确——考研,然后找个好工作,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然而,本科读了两个学位,研究生也已毕业的她,仍然奔忙在求学的路上——在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原因很简单,求学之路,父母支持,爱人孙佑泉也支持。
学不怕苦
出生在山东莱阳的孙丽君从小就深受父母的影响,“看着父母那么劳累,真是太苦了”。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心疼父母的孙丽君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果园、地里去帮助父母做点什么。孙丽君不仅帮助家里干农活儿,还要学会炒菜、洗衣服等家务活儿。不过,这些苦,在孙丽君眼里似乎还算不上什么,她觉得,生活虽然清贫一些,但衣食还算无忧,年少的日子也还过得云淡风轻。
然而,初中时,随着太奶奶的去世,孙丽君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立志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高中时,孙丽君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求学这么苦。当时,她考上了莱阳市很好的一所中学,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一只脚已经跨入大学的校门”。然而,这种令人羡慕的背后却是一种几乎没有自由的学习,每月孙丽君只有两天可以回家,或者是母亲来看自己。
回首那段经历,孙丽君一脸的酸楚,“那时学习紧张得要命,都没有时间来想自己有多苦”。高考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后,孙丽君才感觉“弹簧压到了尽头”,终于在高中毕业时放松了一下。
然而,求学的路还在往前延伸,上了大学的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惯性”,要考研,要读双学位,时间总感觉不够用。
“考研主要是想就业时工资能高点,这样报答父母才有资本。”而对于读双学位,孙丽君则是听了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对他们说,英语、数学一定要学好,将来肯定会用得上。“双学位对找工作也有好处,我就报名参加考试了。”于是,孙丽君修读了英语文学的第二学位。“还别说,我们刚入学时,英语分快慢班,我底子好,正好分到了快班,快班的老师讲课讲得很好,考双学位的时候,真是占了不少的便宜。”
说到运气,孙丽君的运气确实不错,正好在本科毕业前,国家推出了研究生跨校免试推荐计划。当时,工商管理专业的40多个人只有一个名额,鉴于孙丽君大学四年的综合测评成绩是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征求了她的意见之后,把她推荐到大连理工大学读研。“当时推荐的都是最好的学生,竞争很激烈。”
有爱真甜
在求学的路上,孙丽君从没感到过孤独。至今,孙丽君还清楚地记得上高中时,坐汽车晕车的母亲自己骑一辆自行车,跑50多里的路到学校来看她,待上一二十分钟,然后又回家干活儿的情景。“每次看着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心酸酸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上了大学,孙丽君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显得憨憨的,对身边的很多事都不敏感,至于爱情,“那时想都没想”。“我爱人当时追我追了好久,我也没答应,还告诉他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最终,“爱人同学”孙佑泉的真诚还是把孙丽君征服了。孙丽君回忆,当时说要到大连理工大学读研时,孙佑泉啥也没说,直奔大连找工作。
硕士毕业,孙丽君不想继续念书了,但是,孙佑泉却坚持要她读书,孙丽君回击:“那你不怕咱以后学历差距太大?”要知道,现在的女博士可是有着“灭绝师太”的酷称啊!然而,孙佑泉却表示:“学历层次算啥,有共同语言就行了嘛!”
就这样,孙丽君开始了硕博连读。
快乐科研
对于自己的科研,孙丽君感到很幸运。硕士期间,她读的是系统工程。据她介绍,导师胡祥培教授的知识面非常宽,思维很活跃,对她们的启发很多,特别着重要求她们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要有奉献精神,乐于为他人作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不要患得患失。
而对孙丽君来说,和团队一起干活儿是一种快乐,自己在团队里的成长也是一种快乐。比如,有时候她收集整理资料以后,感觉有点思路,就会和大家分享、讨论,集思广益,搞融合再创新。“我们各有各的方向,每个人的方法、思维都不太一样,大家一起讨论,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博士论文选题时,孙丽君有些畏难情绪,不想再深入做硕士期间的模型知识表示和基于知识的建模领域的东西。导师却坚持让她做下去:“不难怎么创新?如果碰上难题就绕道而行,那么作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后来,随着孙丽君研究的深入,她才越来越发现导师真的很有远见,“导师就是站得高、看得远,两年来,我做的课题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成果,但是自己尚未发现,而导师早已心中有数。”
读研期间,孙丽君参加了很多学术研讨会,“每次去开会,都要争取发言”。在发言中历练自己的学术功底,是孙丽君的收获之一。2006年6月,孙丽君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智能控制与自动化会议,并在分会上宣讲了题为《载重量约束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模型的知识表示》的论文,此论文后被EI、ISTP、SA检索。今年6月在大连举办的第三届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国际会议上,她在分会上宣讲的《城区物流配送中的干扰管理问题知识表示》的论文更被此次会议评为最佳学生论文奖。
对于自己发表的论文,孙丽君最满意的还是自己的处女作——《车辆路径规划问题及其求解方法研究进展》。虽然是一篇综述文章,孙丽君却把它看成自己科研之路的正式开始。“通过写这篇文章,我逐渐掌握了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和学习已有研究成果的方法,为我的科研道路开了一个好头。”
《科学时报》 (2008-12-30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