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拓思路 力求创新 培育新人 繁荣科普 |
科普编创与科普理论研修班在北京举办 |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科普编创与科普理论研修班于2008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科普作家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和研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居云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他说,科普编创是科普教育和科普活动的源头,繁荣科普创作、多出优秀科普精品是广大编创人员的奋斗目标,也是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贡献的最佳方式。本次研修班采取邀请科普名家作主题发言,科普作家们互动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在争论研讨中撞击出科普编创与科普理论的思想火花。通过交流创作体会、讨论科普创作中的热点问题,使大家在开拓科普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有所收益。研修班的学习和研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沙锦飞主持。
研修班上,有7位科普名家先后作了主题发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在题为《中国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危机报告》的发言中,通过对我国中小学生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4个方面的测验,揭示出我国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中的缺陷严重阻碍着青少年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测验表明,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着胆子小、不敢冒险的缺点,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父母的溺爱、包办代替,也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体验生活的机会。创新性、独立性、求异性、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质,而目前在我国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未来人才的危机也应该引起儿童科普文学作品创作者的足够重视。随后,科普作家们就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利与弊,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如何借鉴西方的优秀经验,如何以少儿科普作品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了研讨和分析。
河南影视集团总裁李欣作了《从影视科普小制作到影视科普大产业》的主题发言,在介绍了传统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和新兴媒体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后,着重介绍了我国科普影视片的发展现状。李欣谈道,当前我国影视科普存在着4个不配套:一是平台与内容的不配套。平台大,内容少。二是需求与供应的不配套。需求大而无人创作。三是政策支持与产品质量、数量不配套。在国家采取了优惠的扶植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的影视科普作品,尤其是电影科教片作品依然处于总体产量不高、整体质量偏低的现象。每年国家收购的40部科教片,总是出自屈指可数的几家制作机构,缺乏一个广泛的、有力的“攻击集群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播出平台上,能够始终长期保持影视科普栏目的电视频道也廖廖无几,经过了解,大多是担心开办栏目后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片源和节目源无法保证。由此可见,我国广大影视科普工作者存在着对政策了解不够、对现状认识不清、对市场把握不强、对影视科普的信心不足等问题。四是制作理念与时代发展不配套。目前,我国的影视科普在策划选题、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播出等环节的理念上,都落后于突飞猛进的广播影视技术手段和观众日新月异的收视习惯。在选题上,要么是曲高和寡,受众面狭窄;要么是题材落伍,无法满足受众渴望新知识的迫切要求。在前期拍摄上,以“科教片就是教科书”的陈旧理念为金科玉律,导致作品死板、生硬、干巴,让人昏昏欲睡。在后期制作上,出于成本的考虑,在不该省的地方拼命压缩成本,比如尽量少用或根本不用三维动画等新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科教片寓教于乐的功能。在发行环节上,大量制作出来的影视科普作品往往通过了审查,获得了公映资格,却往片库里一丢,束之高阁,再不见天日,与观众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针对李欣的发言,科普作家们就如何在影视科教片方面进行选题创新、写作手法创新进行了研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著名诗人郭曰方作了题为《谈谈科学诗的创作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的发言。发言中以创作诗集《共和国科学家颂》的切身体会,阐述了科学诗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他的发言深深地感动了研修班的科普作家们,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创作优秀科普作品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尹传红作了题为《从神舟访谈系列评论的撰写谈科学随笔创作》的发言。他的发言从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特色对科普作家的启发谈起,结合撰写“神舟访谈”系列评论的体会。尹传红作为青年科普作家,他的创作体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章道义作了《科普的概念、范畴与传承、创新》的发言。发言系统地阐述了科普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汤寿根作了《科普创作的三要素及其统一》的发言。章道义和汤寿根是几十年从事科普工作的老前辈,他们经过多年科普创作及工作实践提炼的理论,对中青年科普作家很有教益。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作了《科普的追求与〈追星〉的创作》的发言。他从不久前撰写出版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的创作体会,谈到科普创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应当注重的问题。他说,人类的知识本来就不是孤立的,是环环相扣的整体,但有时我们看不见它们之间的链条。所以创作科普作品时,在写知识的同时,要多写知识发展的历史,而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画卷,文字具有了画面感,才能避免枯燥、吸引读者。要像美国天文学家那样,长着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探索现实社会。卞毓麟教授还谈到了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问题,即如何把科学注入我们的文化,在大文化的框架里融进科学的精华。
怎样才能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是科普编创与科普理论研修班的作家们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次研修班的学习和讨论对于作家们今后的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科学时报》 (2008-12-26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