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殷罡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8 1:3:40
真实的历史 可贵的人性
 
在西方风行多年并被拍成了电影的纪实小说《出埃及记》在问世半个世纪之后,被译成了中文。《出埃及记》中译本的问世无疑会使关注这一问题的中国读者更形象地了解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和阿以冲突的历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理性化理解。
 

在西方风行多年并被拍成了电影的纪实小说《出埃及记》在问世半个世纪之后,被高卫民先生译成了中文,这是一件值得推介的好事情。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小说的中译本,更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应该对高卫民先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表示感谢。
 
60年来,以色列的建国和阿以冲突爆发的缘由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这部小说中译本的出版似乎更有意义,因为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看到的和听到的相关说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同冲突地区国家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留下了一些比较模糊的、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些混乱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的信息来源逐渐充实了,人们对阿以问题的认识也逐渐趋于个性化和理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埃及记》中译本的问世无疑会使关注这一问题的中国读者更形象地了解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和阿以冲突的历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完善各自的理性化理解。
 
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真实。作者真实地描绘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对于犹太人来讲,这是他们民族从此走向新生的历史,而对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讲,这又是他们民族走向苦难的历史。无论是对于犹太人来讲还是对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讲,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反思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从一定角度上看,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描述,对于对阿拉伯人,特别是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着更深层次的益处,即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到自己悲惨命运发生的缘由。
 
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在颂扬本民族求生存、求家园的斗争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普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表现了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愿望。作者没有回避诸如1946年伊尔贡武装在耶路撒冷制造大卫王饭店大爆炸这一被广泛认为是恐怖主义行为的事件,也没有淡化双方冲突的血腥程度,更没有回避犹太组织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而是带着文学家的激情和史学家的严谨,对当时犹太人面临的内外矛盾作了比较理性的描述。
 
值得格外称赞的是,作者为创作这部史诗性的纪实作品,做了别人难以做到的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案头预备作业,书中所描绘的事件几乎完全是真实事件的翻版,只是调换了当事人的姓名。看过这部小说,再同真实的历史事件核对,几乎找不到杜撰和夸张的痕迹,对巴勒斯坦犹太社团在建国前的组织形态的描述也完全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几位主要人物,并不是以色列建国的主流力量的成员,而是激进民族主义派别伊尔贡(后来的利库德集团核心力量)阵营的活跃人物,对以色列独立战争(第一次阿以战争)也侧重于描写伊尔贡成员的贡献。在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里,更集中反映了伊尔贡武装的活动,对那场战争的主力犹太武装哈加纳及其突击队帕尔马赫的作用则落笔较少,反映了作者暨犹太人内部对不同派别的犹太武装力量和政治力量对建国贡献的不同描述角度。如果结合阅读国内已经出版的关于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和建国元勋拉宾和达杨等人的传记,读者的发现或许更多。
 
在阿以暴力冲突延续了60年而有望结束的时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有望实现他们在60年前就得到了的建国权利的时候,这部描述阿以冲突的纪实作品中译本的问世,无疑对我们回顾和理解他们的过去有很大的帮助。
 
但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抱着一种平常心态,一部本民族作家为颂扬本民族新生写的一部小说,是不可能得到全体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的,也不可能替代更深层次的历史分析。如果读者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对那段历史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对以色列为什么能走到今天有所感悟,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不幸根源有所感悟,并能引出对这段历史更多的兴趣甚至更多的思考,我想,本书的作者、译者和出版者都会感到欣慰的。
 
《科学时报》 (2008-12-18 B2 书界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