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尹传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8 1:3:40
2008年 科学文化图书盘点(上)

 




 


 


 


 
“未来震撼”
 
这世界,变化快。今天想着明天,现在牵挂将来,谁能做到心中全无困惑与茫然?英语中有所谓“未来震撼”(future shock)一词,意指人们因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是啊!置身于这个多变的时代,我们旧有的一切标准和习惯,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及我们的生活方式,都要被某些在很大程度上闻所未闻的全新事物所取代。如果说,二三十年前,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曾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影响,那么我要说,马克·J.佩恩和E.金尼·扎莱纳合著的《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中央编译出版社)也值得关注、不容忽视,它至少可以增进我们对于自己周围所发生的微妙变化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3亿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从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且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这些与我们的直观相反的趋势,正在塑造着马上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明天。
 
书中列举了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75个小群体(小趋势)的发展动向,并按照15个主题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如种族与宗教,爱情、性与男女关系等)。对这些小趋势的了解,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
 
与《小趋势》差不多同时面世的、由澳大利亚著名未来学家和咨询专家理查德·沃特森撰写的《未来50年大趋势:我们将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京华出版社),虽然包含了各种预测和推测(比如鞋、地毯、牙刷等日用品将包含采集信息的技术),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激发想象力,希望读者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熟悉的事物,并以更清晰的思路解读我们不熟悉的事物。
 
作者认为,未来从来不是过去和现在的线性延伸,因为意想不到的思想与事件通常会打断关于未来的计划和预测。未来50年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技术与人的关系史。技术无处不在的后果之一是,我们的生活将在某种情况(或极端情况)下突然无法运转。这实际上意味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人们对面对面的接触和直接体验会有更大的需求。
 
想想吧,从计算机到作出房屋贷款决策,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以至这位未来学家不禁感叹:“我们正在发明使自己越来越忙碌的各种方法。”
 
“历史是用DNA写的”
 
常常与展望未来随行相伴的是回首历史。
 
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万物滋生,万事涌现,每一件事物的产生、形成,都有其缘由或过程。德国利普斯著的《事物的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是对大千世界奇妙有趣的万事万物追本溯源、述其始末演变的一本融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知识性读物。
 
这本书以“巫术和神秘的力量”开篇,从家、炉灶和家具,谈到最早的“机器人”、远古的发明和早期手工业、音乐和乐器、丛林中的华尔街……最后以“人生旅途的终点”(涉及原始葬俗等)收尾,涵盖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卫生、宗教、历法等诸多领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类文明的窗子。
 
食物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历史,吃即生存;我吃,故我在。可你对自己每天大快朵颐的食物有几分了解?想没想过它们究竟有多丰富的内涵?日本21世纪研究会编著的《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可以告诉你一些答案。
 
这本书对食材与料理的起源进行了重新审视,揭开了它们扑朔迷离的身世秘密,再现了它们漂洋过海的时间和空间轨迹,同时生动地讲述了它们的名称、“血缘”和“人际关系”,以及它们改变世界的一些趣闻逸事,从而让我们得以从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
 
而认识人类自己则要复杂得多。《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三联书店)探索的是世界广大区域的基因故事,现代人类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历史,也追踪了语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诉我们人类如何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作者史蒂夫·奥尔森曾参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项关于利用DNA比对,以及追踪不同物种演化关系的研究计划。
 
他在该书导言《人种舞台》中直率地指出: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可是,人类的DNA记录显示,现在世界上的60亿人,都是生活在东非的、在解剖学上已是现代人的那类人的后裔;而基因的研究现已证实,所有人类都彼此相关。啊哈,“历史是用DNA写的”!
 
不过,你是否知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天气变化曾多次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比如,广岛的晴朗天气决定了它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而原定投放目标的小仓市上空乌云密布,备选的长崎市就不幸成为了第二颗原子弹的目标。
 
再如,拿破仑远征俄国,却败在了寒冬手下。这次失败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开始,也使得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强国的地位逐渐树立起来。
 
上述事例,在劳拉·李编著的《天气改变了历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一书中都有详实的记载。还有诸如“海风挽救了西方文明”、“雨云终结了飞艇时代”、“人类差点就像恐龙一样灭绝了”等话题,读来也是饶有趣味甚至惊心动魄。
 
不知道瞥见《古代悲剧与现代科学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一个书名你会不会感到奇怪?两个月以前笔者的确是出于好奇而毫不犹豫地为它掏了腰包。身为哲学教授的米歇尔·戴维斯从“细致考察诸节骨眼入手”,切中肯綮地向我们介绍了现代科学的本质及其主要关联,正本清源地审视了现代科学提出的各种主张。这本书中的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用柯勒律治的一句诗来概括:激情和生命都源于内在的心境,我又怎能求之于、得之于外在的光景?
 
不错,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有特色的产物就是科学——现代科学。它曾被称为关于自然的“新科学”,这种说法事实上已暗中承认:这门科学是有自己的开端和起源的。古代悲剧与现代科学互相抵牾,甚至可能还有点儿不搭调。
 
其实,将现代科学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腊悲剧,并非没有先例。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科学与现代世界》第一章“现代科学的起源”中就已经谈到:希腊人对自然的看法(至少是他们留传到后世的宇宙观)本质上是戏剧性的……他们认为宇宙的结构方式就像一出戏剧中的情节那样,完全是为了体现出一般观念都归结到的一个目的……希腊戏剧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在许多方面对中古思想发生了直接影响。
 
在怀特海看来,今天所存在的科学思想的始祖是古雅典的伟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等人。他们认为命运是残酷无情的,驱使着悲剧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生。这正是科学所持的观点。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成了现代思想中的自然秩序……这种无情的必然性充满了科学的思想。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
 
“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
 
“环境恶化导致社会崩溃”!这是不是有点儿危言耸听?不过,读了美国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所著《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相信你会掩卷深思:为什么复活节岛人能竖起令人惊叹的巨石人像,却无法避免森林殆尽、物种灭绝的命运?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格陵兰岛上,中世纪的维京社会渐渐走向消亡,而当地的因纽特人却延存至今?
 
该书末章对“科学技术会解决我们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认同于这句话的人是基于科学技术过去的成就,因为它解决的问题多于其自身带来的问题,所以对它充满信心,认为科技马上就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不会再制造出新的问题。然而实际经验往往与这些设想相反。不管新科技能否为我们解决问题,它经常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用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的代价要比从一开始避免问题发生来得大。
 
作者明确指出: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不需要新科技来解决问题,虽然新科技可能会有所作为,但大部分问题“只是需要政治力量”来实施已有的解决方案。
 
2008年以来,环境题材的科普新读物凸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美国物理史学家斯潘塞·R·沃特所著《全球变暖的发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首次向人们揭示了全球变暖发现的过程——其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和转变,还有来自经济和政治上的可怕障碍。这本书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宣扬科学胜利的故事,而是向读者们展示了科学家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探索。虽然这些科学家作出的结论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但即便是临时的答案也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山本良一主编的科普性图书《2℃改变世界》(科学出版社),从保护和善待地球的高度出发,非常生动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历史,以及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如何应对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提出了建议。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几位专家从大宇宙的观点对气候变暖问题所作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评论。
 
对于全球变化和气候变暖问题,如果想看一看既有权威意义又简明扼要、既有科学辨析又有政策讨论的入门著作,那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施奈德1997年出版的《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再合适不过。这位生态学家认为,虽然人们很少会故意制造环境问题,但大多数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地无数小规模和看似微不足道的环境污染行为的总体表现。只有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有的负面影响采取谨慎而积极的预防政策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行星实验”,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采取非延缓的负责任的行动。
 
也有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来讨论全球变暖议题的著作问世。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已退休的环境科学教授S.弗雷德·辛格与环境方面的专题文章撰稿人丹尼斯·T.艾沃利合著的《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宣称:地球气候现在正处于现代暖期,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有证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次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到有1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历程中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全球变暖是自然的、永不停歇的,并不像公众害怕的那样危险。
 
不管怎样,与行星轨道这样的事物不同,未来的气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它的。因为我们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当科学家们无法确切地说出到底会发生什么时,政治家们都习惯性地“打发”他们回去作更多的研究,这无可厚非。但在气候这件事情上,等待一个确定的答案,或许就意味着永远等待。
 
想来可能有点儿后怕的是,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生态系统到了某个临界值,突然发生崩溃,任凭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依照我们对于人性的了解,在此之前,只要还能活、还可以喘口气,似乎没有谁会作出什么让步或放弃的哦!
 
《科学时报》 (2008-12-18 B1 读书周刊)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