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行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6 23:0:43
引领陕西苹果产业走向世界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中心赵政阳教授指导果农修剪果树。

苹果是陕西农业的名片,苹果业的发展是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将陕西苹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走向世界,这是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道路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自2005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白水县建立了苹果试验站,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
 
3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帮助农民致富、引领陕西果业发展的?记者经过深度采访,对此有了深入了解。
 
创新推广模式 提供科技支撑
 
陕西苹果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全省苹果栽培面积800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700余万吨,居全国第二。但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佳。从数量规模向质量规模转变,成为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头道关。
 
作为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解决陕西果业发展难题的任务。2004年,该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实现学校与政府、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以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05年,学校依托科技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白水县建立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教学培训功能一体化的苹果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中心、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政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汇集了学校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组建了一支学科结构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协同配合到位的科技推广队伍。赵政阳和他的团队一起,采取“1+4+4”的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把大学专家的引领作用和地方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扭在一起,通过传帮带,使推广工作效能迅速放大。
 
“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指导我将原有10年树龄的果树间伐掉了近一半,村里人嘲笑我胡闹,但今年六亩一分果园亩产量2300公斤、一亩收入近万元的事实不仅让我,也让乡亲们深刻体会到了不服科技不行的道理。”10月28日,陕西省白水县收水乡五泉村村民赵耿生在自己的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园里,望着挂满枝头的硕大苹果兴奋地对记者说。
 
苹果试验站建站以来,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果树间伐及改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园生草、穴贮肥水、高接换种等8项关键技术,为当地乃至全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送去了农民急需的技术,推动了苹果产业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集成创新成果 打造苹果品牌
 
创新是源,推广是流。只有在源头上储备大量新成果,才能有效促进推广工作的发展。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站3年来,开展了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和重大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2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首先在苹果种质资源利用与遗传育种方面,已收集保存了近百份苹果矮砧和基砧资源,建立了苹果优异品种资源库,保存品种100多个;找到一个苹果早期落叶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基因;初步建立了苹果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培育的苹果杂交实生苗达5万多株,初选出优系90多个。
 
其次是在确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重点,科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的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苹果主要病虫害的测报技术研究及生物、物理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其中自主研究开发的果树专用诱虫带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已在陕西及周边苹果产区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第三是针对黄土高原干旱缺水的生态条件,按照“肥水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正在研究不同果树栽培制度下的肥水调控技术与土壤管理模式,以建立旱地果园优质高效栽培肥水管理技术体系。同时,还开展苹果安全生产技术及有机生态果园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将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送到农民手中,使其在生产上切实发挥作用,实现苹果产业上质量上规模,学校与白水县签订了校县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入户模式上采取“7+7”示范模式,即在白水县14个乡镇选7个乡镇作为示范乡镇,7个乡镇作为辐射乡镇。每个示范乡镇确定1个村作为示范村,抓100个示范户,其中示范村50个示范户,其他村50个示范户,建立100亩以上的中心示范园,辐射建立1000~1500亩的示范区。每个辐射乡镇抓好一个50~100亩的示范点和10个示范户,全县共抓770个示范户。
 
目前在14个乡镇,试验站已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余亩,全县共建成各种高标准示范园10280亩,技术辐射带动面积20多万亩;1万多亩示范园的优果率达80%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2007年,白水果农人均收入2700元,创历史新高。白水苹果也以其优良的品质获“中国驰名商标”,树立了自己的市场品牌。
 
白水县负责人对记者说,许多科技示范户的苹果按个卖,一个3元,一亩收入1.8万元,如史官乡孙家山高小梅的3亩果园,今年收入了五六万元。
 
持续发挥作用 带给农民希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措施,为中国农村下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亿万农民带来了实现小康的希望,同时也对农林院校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扬“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传统,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苹果试验站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学校又在陕西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成了阎良甜瓜蔬菜、眉县猕猴桃、山阳核桃板栗、西乡茶叶、安康水产、陕北清涧红枣等一批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学校还要围绕规划建设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畜牧诸产业,建立一系列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全面发挥农业科技辐射源的作用。
 
“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这是农业高校的职责和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广大农民在2020年收入翻番,就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孙武学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必然要经历专业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再到品牌化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进程中,建立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的科研、推广平台,是联系农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的网络节点。依靠这个支撑点,才能实现高新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形成品牌创市场,最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实践就是按这一思路展开的。
 
“可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还在继续探索实践之中,还需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完善。我们将坚定地继续探索下去。”孙武学说。
 
采访手记
 
记者了解到,试验站的常驻专家经常在苹果生产一线工作,在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会把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立项研究,大大增强了研究工作的针对性,便于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建站以来,试验站已接待安排了3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接待本科生教学实习300多人次,已有1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站上做实验。
 
通过几天的实地走访,记者发现,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4个结合:一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二是科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学校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相结合,四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相结合。
 
赵政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支持,专家、县乡技术人员配合,让果农感受到了技术的威力,让果农对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苹果核心竞争力热情高涨,科技将引领苹果产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其长期积淀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显著特色,在西部农业教科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特色就是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它的作用就是竭诚为发展农业生产力服务,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为增加广大农民的福祉服务。
 
《科学时报》 (2008-12-17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