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泽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3 21:52:48
开启面朝自然的心灵之窗
 
自从人类进入只有“希望”而没有“神话”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不断恶化与日益对立。而要真正缓解乃至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贝斯顿劝导人们要开启面朝自然的心灵之窗。

 

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自然文学的经典代表作,那么20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又是哪一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直注意在阅读中寻找、在寻找中阅读,直至手捧贝斯顿的《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一书时,我的内心才算完全释然。
 
亨利·贝斯顿(1888~1968年),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美国文理科学院因其在自然文学中的突出贡献曾授予他“爱默生—梭罗”奖章。他一生写过多部自然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所写的《遥远的房屋》。这本书描述了作者在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的科德角半岛,濒临大西洋的一片海滩独自生活一年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1925年,人到中年的贝斯顿在科德角海滩买下了一块地皮,自己设计图纸并雇人为他建了一所房子,同时还凿了一个井眼,用水泵来获取饮用水。贝斯顿住进自己称为“水手舱”的这所房子后,每两周就由一个朋友开车来与他见一次面,然后带他去外面采购生活必需品,以此保证他能在海滩上坚持观察与思考,以及阅读与写作。
 
《遥远的房屋》一书由“海滩”、“秋天,大海及鸟类”、“拍岸巨浪”、“仲冬”、“冬季来客”、“海滩上的灯火”、“漫步于内陆的春光中”、“大海滩的夜晚”、“年之高潮”和“猎户星在沙丘升起”共计10章组成。作者依据大自然的节奏展开,从秋季开始,以秋季结束,形成了一个圆满的循环。贝斯顿以优美而又平实的文笔分别描述了他所居住的房屋,他所在的海滩与沙丘,他观察到的植物以及各种鸟类,大海的四季景色以及海滩上难得一见的零星过客。既赞美了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也揭示了自然的冷酷与无情。而贝斯顿在写作《遥远的房屋》过程中,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洞见作为最有力的支撑点,以至使作品散发出耀眼的光茫。可以说,书中所有的客观记录与描述都是为了最终非常理性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成果。
 
贝斯顿到科德角的海滩体验离群索居的生活,与当年梭罗到瓦尔登湖畔造屋居住似乎如出一辙,但两人的目的还是有区别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林地中自己盘田种地,体验和实践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从而证明一种简朴生活的可能,并表明只有心灵的富有才会真正提升生命的质量,即“多余的财富只可以购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是金钱根本无法买到的”。而时隔80年之后贝斯顿到科德角的海滩造屋独居,目的在于充分亲近大地和海洋,与大自然进行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以此获取人类的生存智慧与个人的生活启示。
 
自从人类进入只有“希望”而没有“神话”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不断恶化与日益对立。而要真正缓解乃至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贝斯顿劝导人们要开启面朝自然的心灵之窗。他说“在室内度过的一年是翻着日历消磨掉的一段经历。而在旷野中度过的一年则堪称是完成了一项盛大的典礼”。他甚至这样提醒人们:“对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那些对她敞开心扉的人,大地都会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机来支撑他们。抚摸大地,热爱大地,敬重大地,敬仰她的平原、山谷、丘陵和海洋。将你的心灵寄托于她那些宁静的港湾。”由此我们不难明白,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只有重新联结起我们与原始自然的纽带、改变人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困窘,我们才会拥有良好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环境。在《遥远的房屋》中,贝斯顿已经非常鲜明地表达出了一种超前的生态意识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在他看来,大地上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与存在的必要,人类永远没有资格剥夺任何一种动物的生存权。动物“不是我们的同胞,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在生活与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是与我们共同漂泊的别样种族”。而“人类只不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我们的位置,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
 
贝斯顿始终明确地向其读者传达这样一种思想理念:工业文明时代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福音时代;人类只有完成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转变,才会有光明的坦途。为此,他在《遥远的房屋》中这样告诫他的读者:“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
 
尽管1928年出版的《遥远的房屋》到现在已经80年过去,但书中的许多思想观点,不仅没有过时,相反还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也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正如此书的中文版译者程虹博士所言:“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旋律的21世纪,《遥远的房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兴趣,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与领悟。”
 
《科学时报》 (2008-12-4 B4 悦读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