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3 21:52:48
色彩的文化履历
 
如果你是一个餐厅的老板,这本书将在你装修店铺时给予中肯的建议——不要把餐厅的墙壁刷成蓝色;如果你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它会让你明白为何直至今天德国的服装色彩仍然那般深刻地倾向于灰色;它还告诉我们为什么希望和毒药都是绿色……


 

《乡村贵族小姐》

《色彩的性格》讲述了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等种种颜色背后所承载文化、历史,对每一种颜色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折射出的人们的心理反应及其创造性效果都作了分析。
 
色彩背后的文化
 
实际上,《色彩的性格》是2004年出版的《色彩的文化》的再版。为何4年后再版?该书责任编辑苗永姝说,在《色彩的文化》出版后有一遗憾,就是书中没有作到图文并茂,而一味的文字叙述无法令读者对色彩有最直观的感觉,所以将《色彩的文化》再版,根据书中内容增添了大量的世界名画,与文字相得益彰,这也是新版最大的特色。
 
“这本书以世界名画来辅助诠释色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好途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傅怡静称赞道,书中的世界名画能帮助读者解读各种色彩所蕴含的多层面的丰富意义,拓宽了读者理解色彩意义的途径,在悦人耳目的同时启人心智。如法国库贝尔《乡村贵族小姐》中用多层次的绿描绘而成的大自然与文中的内容十分契合;美国休斯《永久的婚约》中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绿色,郁郁葱葱,给人青春生命力旺盛的直观感受,由此为绿色特有的青春寓意赋形;书中法国画家弗朗西斯·波彻尔所画的著名肖像画《旁帕多尔太太》与文中提到粉红色和浅蓝色组合的典型的洛可可式风格相互辉映。
 
《色彩的性格》原版书名是《色彩是如何起作用的》,第一版书名采用了《色彩的文化》,而新版的书名则定为《色彩的性格》。苗永姝认为,色彩带有不同的寓意,实际上是各民族的人们所赋予的。不同的色彩心理,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色彩构思,这样,色彩才会变成有生命的色彩,变成每个民族的人们心中的色彩。所以再版时,选择了《色彩的性格》这一拟人化的书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同一色彩都会有不同的阐释,色彩也就成了文化的折射面。”傅怡静说,将书名改为《色彩的性格》更为妥贴。
 
用生动精彩的趣闻轶事讲述色彩的书为数不多,除了《色彩的性格》,在今年三联书店也曾出版了一本颇受人们关注的色彩学著作——《颜色的故事》。《颜色的故事》的作者维多利亚·芬利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了每种色彩来龙去脉的《颜色的故事》。而在《色彩的性格》中,作者爱娃·海勒将自己的社会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色彩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将色彩背后的文化和其渊源都一 一呈现出来,好似一份色彩的“履历表”。如在蓝色的章节中,海勒介绍了蓝色的象征意义,并介绍了在20世纪初人们用菘蓝制造染料的复杂过程;在紫色的篇章中,讲述了化学家保罗·弗里德兰德尔亲自动手参与普紫色染料的制作过程并破译了普紫色的化学结构。
 
海勒不是美术专业出身,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知识,她所著的《色彩的性格》中对色彩解析得是否精准?傅怡静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海勒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但对色彩的科学分析还是准确的,而涉及到社会、心理上的阐释,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书中写到歌德对牛顿的色彩混合原理的不屑,就是一个明证;即使是著名的吕舍测试理论,依旧会有人挑剔。可贵的是,海勒将历史中的经验、文化中的理论都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提供给读者专业的色彩知识和丰富的色彩经验,再辅以世界名画,多层面、立体化地细致分解色彩的“性格”,给予读者自由想象和自我选择的空间。
 
“《色彩的性格》的出版为国内色彩理论界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对于深入研究色彩带给人类的心理以及文化效应都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傅怡静表示。对于美术专业人员来说,拥有此书,可以轻松掌握色彩在其典型性意义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效果、象征效果、文化效果、政治效果等等,进而能够自由娴熟地运用各种色彩。书中穿插了大量美轮美奂的世界名画,足令大众读者赏心悦目,进而领会画家富有创造性的色彩构思,为色彩的众多效果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诠释。著名书评人杨小洲说,普通读者从书中读到的是趣味,而专业读者在书中能寻求的是色彩的文化意义,了解色彩的文化背景对其专业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
 
色彩的创造
 
英语中,“黄色”意味着“胆怯”,而法国人将不自信、拘束的笑容称之为“黄色的笑容”,俄语中“黄色的房子”则指精神病院;在非洲人看来,黑色是肥沃土壤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色彩的性格》中,海勒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不同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如“蓝色之花”是浪漫文学的化身;德国的绿党让“绿色”也有了政治色彩,命名的含义是:绿色代表大自然,显示出保护环境是这个政党的主要议题。
 
在《色彩的性格》中,海勒为什么解析色彩的概念总是与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民族心理等等因素糅合在一起?杨小洲说,人类使用的色彩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变得愈来愈丰富的。在文字文明出现以前,人们用动物鲜红的血或是烧焦的木炭记事、表意,因此,色彩的发明和应用也可以看作是人类早期的文明之一。尔后出现最早的陶器就只有红色和黑色,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印染技术也很快得到了提升。“随着工艺的发展,色彩发展得越来越多,因为染料成本高低不一,因此在早期,色彩成为了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杨小洲说。在《色彩的性格》中,海勒就指出:“在20世纪初合成染料进入市场之前,决定人们的服装颜色的不是品位,而是金钱。”
 
在法国革命之前,世界各地都有着装的规定,由官方确定什么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人们穿着的服装的颜色、面料、款式都必须与身份一致,如此一来在当时就可以“以貌取人”。如当时由于红色因为其印染工艺反复,染料造价高昂,成为尊贵的颜色,而绿色、深蓝色都被视为普通的颜色,褐色和灰色则是最微不足道的颜色。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能穿红色外套;红色中最高贵的普紫红色更是权力的象征,国王加冕时穿戴的披风是普紫红,红衣主教拥有专用的普紫红……在中国,只有皇族才能使用黄色,黄色象征权力,代表皇者之尊。
 
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色彩的应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迷雾笼罩的天气,因为黄色的穿透力强,所以汽车尾灯是黄色的;由于黄色有最佳的远距离效果和醒目的近距离效果,因此警告标志牌都是黄色做底色。杨小洲还举例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依照他的个人色彩偏好,将红色与黄色搭配成开幕式的主基调,欢喜明快有余,高贵、华丽略欠,可见色彩对视觉情绪具有引导意义。
 
人类社会随着文明的进步,对色彩艺术的感知必然会越来越走向丰富细腻。傅怡静总结说:“色彩,是大千世界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启迪人类诗意想象的最基本因素。色彩的创造,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行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洞悉人类社会丰富多元的心理世界以及文化脉动。”因此,我们要关注色彩的创造与人类历史的发展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了解色彩背后远逝的记忆。
 
《科学时报》 (2008-12-4 B2 书界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