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 22:2:23
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微生物所永远铭记的辉煌
 
“这件事注定将中科院微生物所、维生素C生产二步发酵法等关键词载入史册,并激励微生物所人始终奋勇向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科研人员对一件发生在20多年前的事这样评价。
 
1986年,一则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界,甚至科学界的震动: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北京制药厂联合研究发明的用于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新技术,以5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瑞士Roche公司。这一技术的出口交易额创造了当年中国最大的单项技术出口交易额纪录。这项技术的一位主要发明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技术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用于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技术的成功转让,不仅为祖国争了光,也使研究所上下人心大振,科研信心倍增。
 
当初,这项研究完全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进行立项研究的。维生素C是人体营养必需的一种维生素,生理作用广泛,它不仅作为重要的医药产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也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及化妆品中。传统生产维生素C方法是1933年德国人发明的“莱氏化学法”,包含5道工序(一步发酵、酮化、氧化、转化和精制),连续操作有困难,生产中不仅伴有大量有毒气体和“三废”的产出,而且对生产环境有严格的防火防爆安全要求。
 
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制药厂有关技术人员向微生物所提出了改革维生素C生产老工艺的迫切需求。经过短暂准备后,1969年2月,微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开始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科研人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条以生物氧化代替化学氧化的全新工艺路线:以第一步发酵所得的L-山梨糖为原料,采用一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小菌”)和一株假单胞杆菌(“大菌”)形成的大小两种菌的自然组合进行第二步发酵,生成2-酮基-L-古龙酸,再进行转化精制得到维生素C。这个混合菌组合是整个技术的关键所在,它是在科研人员通过艰苦努力和顽强钻研,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实验研究,最终从大量的土壤样品中获得的。1980年4月,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中间体—2-酮基-L-古龙酸的方法被当时的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批准为发明二等奖。
 
谈及当年的研究试验时,参与工作的科研人员表示:“搞科研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科技人员所想的,不应该只是把论文写出来发表,而应该注重实践,重在能够把自己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都要重视。”当时的仪器设备、环境、资料等条件比不了现在,开始有一段时间,研究进行了7个月还未取得突破,压力很大,但大家从来没有动摇过信心,最紧张的时候曾连续9天上夜班,不断调整思路,从采集的670个试样中分离得到1615株利用L-山梨糖的细菌,终于选出一株产酸“优”菌(N1197A),最后试验成功了。
 
微生物所科研人员表示,这一成功案例始终激励着研究所职工,激励科研人员时刻关注国家需要;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重视关心国家需要,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多作贡献。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发明在微生物所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年正值微生物所50周年大庆。重温历史,激励后人再创辉煌,对我们来讲更有现实意义。
 
《科学时报》 (2008-12-3 A4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