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7月,我随老公一起去中国作家协会杭州创作之家疗养。其间有浙江籍诗人叶坪邀我们去余杭双溪漂流。
双溪是由天目山和莫干山的两条山溪组成,据说双溪河水两边的水温有差异。天目溪来自于天目山,主峰海拔1506米,由于地质古老,地貌独特,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而莫干山,相传春秋末期,群雄争霸,吴王得知吴越边疆有干将、莫邪夫妇是铸剑神手,限令三月内铸成盖世宝剑。吴王得神剑而恐再有第二把这样的宝剑,便杀了干将、莫邪夫妇。后人为纪念夫妇二人,将其铸剑、磨剑处叫剑池,将剑池所在之山名为莫干山。莫干山主峰海拔719米。光以两山的海拔相比,天目溪的水来得更高远。水温有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乘着水牛车来到溪边,听听一路上的笑声,就知道游客们都在领略水牛的可爱。
上竹筏漂流时,浙江籍诗人梁山向我们分发水枪。我生性好静,漂流这样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就不要说在漂流中打水仗了。但我遇事都会多作点准备,便没有拒绝。我在竹筏边脱去凉鞋,为的是多泡一泡双溪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我们的竹筏在水面上静静地漂,梁山扬起水枪就对邻边的游筏上一枪,嘴里咕哝着:竹漂就是要打仗的,不打仗怎算漂?这一枪算是发动了我们的水上战争,瞬间就有好几支水枪射向我们。此时的梁山,镇定地为身边的叶坪老师撑起雨伞,若无其事地聊着他们的话题。
竹筏过坝让我领教了双溪河水的力量。坝不高,坡度也很缓,从高处看下去,那白白的水花也只是温柔的小水花而已,我们黔北随处可见的小水沟里的水花都比这个有气势。竹筏漂下去,水辟头盖脸地冲向我们,那劲真让我有些洗心革面了。这时,对漂流没有经验的我才知低估了双溪河水的威力。
三次过坝,双溪河水对我的身心进行了三次清洗。我不再认为自己只是双溪河上的过客,“上善若水”,天下所有的河流都以水的方式在我心中奔流不息,双溪河也是如此。
杭州气温极高,经双溪河水一泡,倒觉得一身凉爽,满心惬意。正当我暗自感叹自己带走了双溪河的许多浪花时,诗人梁山已把我们带到了临河的一家酒楼。刚一落坐,梁山郑重地对我们说:“据我考证,双溪就是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梦溪’。”不等梁山的话说完,我们都惊呼:“真的?!”梁山一脸镇静地对我们说:“我考证出来,‘梦溪’就在双溪边上不远……”
梁山为我们讲了双溪岸边的许多事:陆羽的《茶经》,径山始建于唐朝的径山寺,就连《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小白菜的外婆家住址都给我们讲了,但我最上心的还是“梦溪”。走出酒楼,抬头一看,才知我们吃饭的地方叫“梦溪酒楼”,放眼一望,周围许多命名多为“梦溪”打头。难道这里真的是《梦溪笔谈》中“梦溪”的来源?我疑虑不解,直恨自己平时没有多记一些知识于脑中。
后经查证,沈括确系今天的杭州人,但他的《梦溪笔谈》不是在余杭的双溪著成,而是在润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沈括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命名为“梦溪园”。他隐居八年,写成了科学名著《梦溪笔谈》、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等等。我想“梦溪”的得名应该来自于“梦溪园”。
也许诗人梁山说的也没有错,谁说沈括在命名“梦溪园”时心中想的不是双溪呢?我无须考证双溪与沈括“梦溪”的关系,但梁山诗人的直觉却少不了对沈括的敬慕。因为这种敬慕之情,我的心中也相信身处江苏镇江的沈括他所梦的溪也许就是双溪。
双溪很美,那里有上万亩的淡竹,有泡起来如天女散花般的径山茶,有陆羽与《茶经》,还有今天的双溪人言语中所饱含着的地方文化。多年来,政府一直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想应该就是这样的结果。
《科学时报》 (2008-11-28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