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长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13 0:24:40
信马由缰的科幻行者
 
作为国内科幻作家的翘楚,刘慈欣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严锋评价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的水平”。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是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自1999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鲸歌》、《微观尽头》起即受到关注,其作品荣膺1999年~2006年共8次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是近10年来中国本土科幻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获奖作品集《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和两部长篇的合集《魔鬼积木·白垩纪往事》。这是刘慈欣的作品首次全面亮相,长江文艺出版社表示,还将陆续推出他的全部科幻作品。
 
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
 
刘慈欣一直保持着对科幻小说的关注与热情。在走上创作之路之前,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幻迷,从喜欢到创作,刘慈欣伴随着新时期科幻文学的坎坷一路走来,不仅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而且开拓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空间。
 
《流浪地球》、《球状闪电》是他脍炙人口的名篇,《带上她的眼睛》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自读课本。最近由《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三体Ⅱ:黑暗森林》甫一问世即引起科幻迷们的疯狂抢购,其签名本更是一书难求。
 
刘慈欣不仅把科幻当成一种文学形式,还将其当做一种生活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去建构、去思索、去热爱。他的作品里蕴涵着一种伤感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但透露出的人类对宇宙的宗教情怀即渗透的一股对宇宙的敬畏感,其基调是乐观的。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只是科学在文学中的投影而已,因而可以在科幻世界建立一种平行的生活方式。
 
在《三体Ⅱ:黑暗森林》、《流浪地球》等许多作品中,他超越了传统的道德主义,以惊人的冷静描写人类可能面临的空前的危机和灾难,提出了会被认为是极其残忍的各种解决方案,构建了另样的宇宙社会,叩问宇宙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在对现实伦理道德的解构和对抗中进行比较、反思和批判后,指向了对人性、对世界、对宇宙的终极信念。这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严锋所称,“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科学。”掩卷之后,对人类的深思、对智慧的渴望、对未来的妙想,仍然历历在目,不绝于心。
 
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在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的同时,兼具浓郁的人文内涵。
 
让科幻照进现实
 
刘慈欣对于科幻小说的处理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他认为:“科幻小说中的想象世界肯定不能与现实太近,否则就会失去其魅力甚至存在的意义;但想象世界与现实的距离也不能太远,否则读者无法把握。创造想象世界如同发射一颗卫星,速度太小则坠回地面,速度太大则逃逸到虚空中,科幻的想象世界只有找准其在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平衡点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科幻,本来是超现实的,是虚幻的,但浓缩的宇宙就是人类社会,扩大的人就是人类的全体,对应下的动物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对现实的关注构成了刘慈欣作品的又一鲜明特色。小说《中国太阳》描写了一位中国西北农民的儿子水娃自离开山村,直到成为航天员的经历,贫穷的农村与邈远的宇宙,形成强烈的对比;《乡村教师》中将西北农村的民办教师与宇宙中最高级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现实的偏爱,如影随形,令人体味到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一种深广的忧患与关切的情怀,引发读者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的自省。
 
“刘慈欣从未停止过关注现实的问题,民族国家、社会问题、城乡差别、地缘政治、人类的困境、人性的极限等这些尖锐的问题从来没有从他的笔下消失。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世界都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而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在严锋看来,“当我们为他空前的想象力而迷醉时,又会被他锐利的思考和批判所震醒。如果说,我们的文学往往要么太现实,要么太虚幻,刘慈欣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或者说一种宝贵的平衡。”
 
刘慈欣用自己的天才和艺术素养,在叙事特征、人物塑造、思想情感方面便重塑了经典科幻小说的形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认为,“刘慈欣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用丰富的建构性,不但回答了科幻文学中的诸多问题,更向整个中国科幻界和他自己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刘慈欣已经建立了一块科幻文学的时代丰碑。”
 
铸造一种美轮美奂的神奇
 
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说刘慈欣的作品“想象奇特,漫无边际,汪洋恣肆,像庄子”。的确,充满想象的瑰丽色彩是他的作品给予读者的首要冲击。而在宏大瑰丽之余,刘慈欣的想象力又是蕴涵有飘逸洒脱、磅礴喷洒的,其漫无边际的放纵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与心灵的悸动。
 
他的笔触天马行空,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信马由缰,波澜壮阔;远古、未来,几亿几十亿年,纵横捭阖,伸手可触。《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说:“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
 
跨度宏大的时空把读者带入到一条宏大而激流丛生的漫长的大河中,在这条时空之河中,情感和理智、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激烈冲撞,高潮此起彼伏,令人拍案叫绝。科幻的美丽深邃,跨越了很长的时间尺度和空间的深度,而浓重而细腻的细节描写,又给人一种凝重朴实的味道。它们都用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意境磅礴,美轮美奂的场景和画面。
 
刘慈欣是以“密集叙事”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神奇世界的,即通过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吕岩说,“这种改变,对于21世纪的读者来讲,具有相当大的震慑力量。我们看到,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不但消解情节发展缓慢的古典科幻小说的通病,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在严锋看来,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的科幻作品,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传统境界。“刘慈欣的想象方式是很独特的,与其他中国科幻作家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想象不是零散的,背后是有一种组织和秩序存在的,它们指向一个整体,通常称之为‘世界’。”严锋说。
 
《科学时报》 (2008-11-13 B1 读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