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吴正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6 21:32:12
检验医学对中医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主任简介:
    洪燕英,女,副主任技师,从事检验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微生物学检验及其他临床检验。2000年起担任检验科副主任,2006年担任检验科主任。
 

《科学与健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作为唯一一所北京三级甲等中医院,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检验医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了不少重要作用,你觉得中医在检验检测项目上与西医有什么区别?
 
洪燕英:从本质上来讲,作为中医医院检验科,在检验项目和手段上和西医医院检验科并没有任何区别。中医的发展,近些年来引来不少争议,可是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门诊量非但没有减少,却在不断地增加,这说明中医在养生保健、疾病调理和许多疾病的治疗上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因此才越来越受到患者的认可。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其支持力度增强,我院科研力量和水平随之提高,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的启动,必然需要一些检验数据、放射影像学的支持,这样的过程就是中西医相互渗透而结合的过程,现在的中医已经不是只凭脉相、舌苔等诊疗的问题了,检查、检验同样不可缺少。
 
为了适应科学诊断的需求,检验科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医医院开展的检验项目和北京其他大型医院一样,开展的项目也要参加室间质评,也要作性能评价,要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不同的是,中医也有一些特色的地方。如脉相、舌象等与检验诊断指标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做大量的长期的工作,拿出一些数据支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样本支持和数据统计。
 
《科学与健康》:作为检验科,能够通过ISO15189认可也就意味着该科室在质量和管理上了台阶。我们知道,为了迎接奥运,在短短一年的时间,贵科室顺利通过ISO15189认可,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心得和体会?
 
洪燕英:与国际接轨,在奥运之前通过ISO15189认可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是通过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我认为,通过ISO15189认可应该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在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应该更加符合该认可的精神实质。
 
认可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从2007年3月8日开始启动动员会,4月28日进行启动会培训,到今年4月28日来我院进行现场评审,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培训领会,一边编写各种文件,一边渗透在工作中运行体系,这几个步骤几乎是穿插着进行,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改进,文件不合理需要及时修改,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时间特别紧。
 
关于ISO15189认可体系,我认为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去完善。第一年的工作已经过去,我觉得各个环节做得还都比较粗糙,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完善,我把它叫做精雕细刻,进一步学习培训,体会认可的每一条款。我们计划,首先,再一次学习认可所有要素,具体做法是,每周科会做科室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SOP)的学习培训,逐条讲解讨论,为了使大家领会要点,培训后要组织答题。其次,科室技术骨干和体系的主管每月按计划安排要做相应工作,比如10月份我们按计划作了合同评审、外部服务评审、咨询服务和投诉解决的相关内容。这样,通过一年的积累,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有一定的提高。再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与临床沟通,这虽然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但是科里要求每位员工要记好你在沟通中处理最完满的一件事,向全科通报,达到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通过两年的努力,第三年,科室在质量管理上会得到一个整体的飞跃,工作会更加规范,得心应手,科室人员对质量体系的认识也会有一个飞跃,追求高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科学与健康》: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贵科室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应该如何去把握?
 
洪燕英: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很重要,医院领导也都非常重视这个环节的工作,目前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有文献报道,分析前的问题已占检验全过程问题的40%~60%,毫无疑问,我们也在努力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从我们医院的角度出发,我们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首先,编写了《样本采集手册》,作为受控文件下发到各病区,指导临床采集标本之用。
 
第二,新员工、进修人员和临床实习学生进院后都由教育处进行岗前教育,其中培训的内容之一,就是检验前的质量保证环节这一课,内容主要是分析前的重要性和每一实验项目的具体要求,而这些都是临床大夫和护士需要把握的,否则分析中质量保证就无从谈起。
 
第三,由医务处牵头,以沙龙的形式定期将临床专家、各个科室主任、护士长召集在一起,探讨分析前实验室诸多环节可能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实现检验人员与临床人员直接对话、沟通。
 
第四,我们自行设计出版的《检验之窗》,3个月一期,每期都有相关板块内容和临床交流。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我觉得分析前出现质量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临床的沟通不够,如果沟通顺畅,形成氛围,分析前质量会得到有效保证,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科学与健康》:检验科作为临床的辅助科室,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常常埋怨,首先觉得检验科地位上不如临床,做的标本而又经常受到临床质疑,你是否觉得应该协调好这一关系?
 
洪燕英:过去把检验科作为辅助科室,目前称之为医技科室,所谓医技科室,就是掌握一定的医学诊断诊疗技术的部门,因此,不存在地位高低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检验人员严把检验质量关,强烈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检验质量的细节,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临床才能信服于你。检验科的生存之本就是靠质量,如果我们对自己提供的数据都没有底气,怎么能够得到院领导和临床科室的认同?检验质量是永恒的话题,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科室各项工作也就步入良性循环,我相信,ISO15189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将会为患者临床诊疗、百姓的健康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我们也将用自己的努力,按照科室 “科学、准确、及时、安全”的质量方针,为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为北京中医医院的辉煌作出我们的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喜闻北京中医医院继获“全国百佳医院”光荣称号又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殊荣后,欣然提笔题词:“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健康事业。”
 
该院检验科室由39人组成,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大学本科、专科毕业,1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全科人员均受过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和培训。检验科现有9个临床实验室,开展检测项目250项左右,有大型自动化分析仪器19台,基本上实现了检验自动化和标准化,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也使检验质量和检测水平在北京地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居于领先水平。
 
《科学时报》 (2008-11-7 B3 检验医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