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0月,清朝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20小时内相继死亡。近百年来,关于光绪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近日,这一百年谜案终获破解。
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检测的万字报告显示,光绪是死于砒霜中毒。
据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2003年,央视纪录片编导钟里满偶尔得知这一信息后,开始了长达5年的边测试研究、边拍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专家们历时5年,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按照法医工作规范,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经科学测算,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上发表了由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头发上的高含量砷并非为慢性中毒自然代谢产生,而是来源于外部沾染。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十分肯定这项研究工作,他说:“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研究结果也会对我国史学界和全社会发生重大影响。光绪是否是被毒死,已得到答复。至于主要凶手是谁?尚可研究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成崇德教授认为,此次在古代史的研究中,自然科学使一些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得到了解决,而这是自然科学第一次对晚清历史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此次研究结果的发布,将会推动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发现,这次成果的取得,必将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必将推动“光绪死因”研究的深入。
《科学时报》 (2008-11-6 B3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