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30 23:2:48
诗歌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精神——汶川抗震救灾英雄颂》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撼了中国。短短的80秒,数十万人伤亡,数百万生命被推向死亡的边缘。刚刚走出南方冰雪冻雨灾害的中国,又一次经历了巨大的伤痛。那一刻,汶川在哭泣,四川在哭泣,整个中国都在哭泣。与此同时,中南海发出紧急号令,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赶往灾区,数十万救灾大军在巴山蜀水之间,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特殊战争!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抢救生命,决不放弃。这既是钢铁誓言,又是铿锵诗句,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大地震,毁坏了我们的家园,摧毁了我们的房舍,夺去了很多生命,但是,却无法摧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无法摧毁13亿中国人钢铁般的团结。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用大爱、大勇、大智、大为,谱写了一曲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赞歌。汶川大地震的这一刻,注定要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场灾难带来的伤痛,同样也会铭记,巨大的灾难没有把我们摧垮,一个伟大的民族已经擦干眼泪、清除废墟,又在灾难中高昂起头颅,奋勇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显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考验的中华民族,正是依赖这样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和困难挫折,总是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诗歌与历史同行,诗歌与人民同行。在这场抗震救灾的生死较量中,我们的诗人没有缺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地震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抗震救灾的诗歌如战鼓、如号角,响彻祖国大地。我们的诗人牢记自己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历史责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抗震救灾斗争。诗歌再次走在文学队伍的前列,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的由郭曰方、李小雨主编的诗集,汇集了活跃在我国当代诗坛10位诗人的诗篇,以饱满高昂的激情、真挚动人的诗句,讴歌了60位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以诗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汶川大地震的一幕幕动人场景,读来催人泪下、促人奋起。这些诗篇感情浓烈、语言朴实、节奏明快、内涵丰富,较好地表现了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高贵品格和道德风范。我赞赏诗人们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的呼声。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一文中指出,作为一个人民的文学艺术家,要关心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生活,并且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我们的文学艺术家承担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我相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艺术家,只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题,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就一定能够写出更多、更好、为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
 
《科学时报》 (2008-10-31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