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中预测,2018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有望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在该报告中,上海交大研究人员对国内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国际三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的空间、产业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2007年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显示,与2006年相比,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前八位都市圈表现非常稳定,东部都市圈优势明显。综合最近3次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个别都市圈的表现引人注意,青岛圈、武汉圈都有明显的增强,而汕头圈的相对竞争力排名显著后退。
对20年来中国的18个都市圈在3个时间截面(1986年、1996年、2005年)的发展状况的追踪研究显示,总体来看,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大为加强,表现在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断强化。另外,沿用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跨时代的3个截面分析的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18个都市圈竞争力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即东部都市圈竞争力持续加强,中部都市圈急速陷落,东北部都市圈衰退明显,西部都市圈有起有落。
该报告预测,长三角都市圈若以11%的增长速度计算,其GDP到2020年将达到15.92万亿元,若以每年2%的发展速度预测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增长,并预计2007年~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1,2012年以后汇率为5∶1,到2013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经济总量将超过纽约都市圈,到2018年左右赶上东京都市圈,在经济总量上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对于长三角都市圈的未来发展,专家建议,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式,使自身变得更强劲;都市圈内,应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另外,长三角应该在宽广的地域范围内发展产业集群,而不是在一个城市、县的范围内搞集群。
该报告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增长整体的平稳性和福利效果来看,我国三大都市圈中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理想。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后发地区,面临历史机遇,近期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须警惕水资源瓶颈问题。
珠三角是3个都市圈中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最为多元化、稳定性最好的都市圈。其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最低,在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上显得更为均衡和稳定,投资的产出效率更高。在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占优势的珠三角,最近10年中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经济增长对民生改善的程度看,珠三角都市圈城乡民众生活的富足程度是三大都市圈中最高的,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都明显高于另外两个都市圈。更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度是最小的,经济发育的均衡度相当好。另外,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来看,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在三大都市圈也最小。
《科学时报》 (2008-10-27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