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分科更加方便患者就诊 |
|
北京6家医院成立胃食管反流病门诊 |
|

今年4月,北大医院和朝阳医院成立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门诊。随着门诊工作的深入和疾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反流”等症状有了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出现“烧心反流”症状的病人前往专病门诊咨询治疗。据悉,过去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日均门诊量居高不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上百万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近日,人民医院、宣武医院、武警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已经行动起来,开设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
门诊量虽然激增
但总体就诊率仅有1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反流、烧心(胸骨后区烧灼样感觉)。虽然调查数字显示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为6.7%,但是全国包括8所三甲医院在内的17家医院的专病门诊里络绎不绝的人流却暗示着:实际可能存在更大的患病群体。
“以往,消化科医生每天能碰到10个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就算很多了,然而专病门诊成立以后,每天能够遇到的患者数量却多了几倍。”北大医院消化科刘新光教授表示:“现代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酒和吸烟的嗜好人群的加大,及作息紊乱等因素,使得被俗称为‘烧心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逐渐流行,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严重破坏生活质量、胃酸长期侵蚀食管,还可能导致食管窄化甚至食管腺癌。”
“设立该门诊的初衷就是要提高大众对于疾病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更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尽早到合适的门诊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朝阳医院消化科主任郝建宇教授表示:“随着胃食管反流病门诊的成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率有了大幅提升。”
虽然更多人了解“烧心病”了,但门诊情况显示,逾五成患者都是在采取非规范治疗方案无效后才前往医院的。出现烧心、反流时,仅有10%的患者会到医院就诊,大部分人往往持忍耐的消极态度;当症状开始变得频繁或严重时,就会寄望于以单纯改变生活方式来缓解病情。门诊新增的患者中,过半都是看了门诊成立的消息来就诊后,才知道单纯改变习惯并不能缓解病情。
一些被烧心、反流折磨多时的患者,会在包里常备各种促胃动力或者抗酸的胃药,每当觉得烧心难受时,就吃片胃药,想缓解症状,但结果常使人失望。对此,刘新光教授特别强调,患者对于非处方药的使用应当谨慎小心,千万不可自以为“久病成医”。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可能有重叠,在明确诊断之前,自行滥服药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真实病因,得不偿失。
面对百万患者需求
专病门诊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患者,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设立专病门诊的重要意义。此前,只有北大医院、朝阳医院设立了专病门诊,就诊人数虽然众多,但仍不足以满足庞大的病患群体的需求。如今,人民医院、宣武医院、武警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4家医院同时行动起来,开设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
随着流行病学的发展,门诊分科也随之不断演变,由早期粗放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高度细分。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新设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既能让特定病症群对号入座,保证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首次就诊的正确率,又有利于医院分诊、导医,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刘玉兰教授表示:“对医院而言,我们不仅强调技术,更强调细致和方便的医疗服务,让病人受益。专科门诊有利于提高患者就医的依从性,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
对患者而言,依靠设立专病门诊可以减少患者盲目就医、节约医疗资源,细分病种可以让诊治更精确、更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对于那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专病门诊的成立可以避免走错门诊,节省治疗费用以及时间。事实上,胃食管反流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确诊后,按部就班的科学医疗手段也并不费时费力,患者没必要“强忍”或者随便吃些促胃动力、抗酸胃药对付了事,切忌小病拖成大患。对于那些在各类其他门诊奔走而没有结果的患者,刘玉兰教授再次强调:患者不要凭老经验选择门诊,出现频繁的“烧心、反流”症状,就要及时到胃食管反流病门诊就诊;对不明原因胸痛、慢性咳嗽、哮喘及慢性咽炎反复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也应到该门诊去检查看看病因是否为胃食管反流病。
专家呼吁:
科学就医,事半功倍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20%,就算同属亚洲的日本,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都高达17.9%。但是我国的报告患病率真的只有6.7%吗?专家表示:这很可能是由于病人的人为延误治疗所引起的。
能忍则忍或自行购药不是长久之计,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严重破坏生活质量,胃酸的长期侵蚀食管,可能导致食管窄化,甚至食管腺癌。兹事体大,为什么拿自己身体冒险?其实,胃食管反流病不算什么疑难杂症,确诊后,按部就班的科学医疗手段让治病并不费时费力,最忌患者小病拖成大患。
对于那些在各类其他门诊奔波而没有结果的“烧心、反流”患者,专家次强调,患者不要凭老经验选择门诊,出现频繁的“烧心、反流”症状,就要及时到胃食管反流病门诊就诊。
《科学时报》 (2008-10-24 B4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