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漠视世界,世界却在“关注”中国。中国曾经闭关锁国,自娱自乐。
在那时的中国人眼里,只有天朝上邦,没有世界,即使有,也不过蛮夷之族。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敞开大门。对于这段历史,已经有太多的史料和研究文献,但近期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人编著的、曾被湮没于书海80多年的《中国通商图》却别具风格,堪称一奇——


广州的洋商馆,约1820年。
《中国通商图》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书,它由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因各种不同目的来华的西方人的画作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注集成,画作展示了当时的中国,特别是中国南方的社会状况、民间风情,以及鸦片战争、通商交往等历史场景和事件。书中原画大部分是香港印度裔英商遮打的藏品(现由香港艺术馆收藏),画集由遮打的友人奥朗奇编著并于1924年在伦敦出版。
据英文原书版权页记载,该书当时只印刷750册,流传至今者寥寥。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系依据2005年在法国巴黎一次拍卖会上拍回的一本如今已难得一见的英文本(此英文本现由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收藏)所译。
图画中的历史
在形象地反映历史方面,文字记述与图画记录显然是不同的,图画会更鲜明、更具体、更逼真。《中国通商图》的责任编辑范春萍认为,书中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段,基本是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画和工笔画一般很少画场景和事件,而这部书中图画的作者多是西方画家,采用的多是西式画法中的油画、水彩画、铅笔画、蚀刻画、石版画等等,更具写实风格。这使得它记录了许多如今无法还原的历史画面。
《中国通商图》以大量的画作记录了鲜活的历史场景,从战争的风云到谈判的现场,从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隆重场面到战争后荒凉的战场,从恬静的村庄到挺拔的寺庙,从美丽的圆明园到雄伟的长城,从中国的法庭到在广州的各国商馆,从造型、功能各异的帆船、轮船到风景宜人的港湾,从熙熙攘攘的街道到船只交错的河道,从豪华的私人住宅到外国人在华设立的第一家基督教寄宿女校,从广袤的海岸风光到秀丽旖旎的山川,从姿态各异的怪兽(似乎是民间图腾)到大江南北的民风民情,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带着刑具的罪犯……这些画面反映并激活了那段历史,给人立体可感的视觉印象,“使本书具有了学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也使史料可视化。一般的史书通过文字叙述,而它给出了如此多画面,这是这本书无比珍贵的地方”,范春萍就书中的图画说道。
本书译者清史学者何高济也肯定了画作的价值。在那个年代,用写实的画作来展示记录历史,“正如研究历史必须知道考古学知识一样,图画对于历史的记载是重要的,有实物可以看到,相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字记载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的风情图、广州的商馆等,这对研究中国的贸易和商业都是有帮助的,对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还原历史是很有用处的”。
作者不仅收集了画作,而且还以同时代的相关著述为素材,为每幅画加注了大量的解释和说明。以当时人的眼光和处境来看待这些画,与现代人相比是不同的,他们的感受更真实,更贴近历史真实。比如书中讲到中国人民友待外国人时写道,“人人都邀请我进屋,向我敬献茶和烟……确实,如果我在这个新世界中处处都受到如此友好的接待,我肯定没有理由附和别人,宣称它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国家”,而客人在被邀请吃饭时,他“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棍(即筷子),却发现根本无法使用”,让主人也对他的笨手笨脚感到好笑。这些记录显示了温情的一面,耐人寻味。
他者的视角
由于作者属于殖民者的国度,书中许多论述难免偏颇,可是,这并不影响本书的价值。虽然有中外文化背景、利益诉求和思维习惯等等的不同,“但它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记录许多东西,供我们去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上丰富我们对某一段历史的认识。如果他们记录的东西被研究证明是有违史实的,我们也可以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的时候,他们可能站在了我们不曾虑及的角度,记录了我们尚未发现的史料”,范春萍这样说。
翻看书中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扼腕或不忍卒读之处。例如在和英国人通商贸易和鸦片战争中,除了看到帝国主义的罪恶外,还可以看到中国当时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皇帝受到惊吓时要他做什么都可以,但当压力消除、舰队散去,独夫之心,必定日益骄固”;官员为了一己之私,“几句好话,加上一点小钱,就保证能使‘漫游的鹰号’(一艘美国船)通过海关巡逻艇,在赴黄埔的途中‘不受干扰’”;再看看中国的军队,“中国营盘和欧洲营盘不同的是,我们的士兵表现积极,始终在锻炼,军服合体,士气昂扬,而这些温和的中国人却穿着笨重的军装,用枪矛和火绳枪武装!如果和欧洲强国交锋,这个帝国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当时清政府的形象!
字里行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反省和深思!然而,林则徐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让英人无可奈何,乖乖交出鸦片;在民间,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抗英斗争,以至造成英国人的恐惧,不敢外出……这些记录,反映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保护家园的优良传统。
以他人眼光看自己,更觉得沉甸甸的,不是我们对历史太执著,而是历史不能使我们遗忘。百年的屈辱历史,确实值得国人去反思,而当时的美丽山川、繁盛物产、温婉民风,又值得中华儿女自豪。通过别人看自己、通过对比和参照、通过反思,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启迪。“无疑,这些画作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画集的编者对每幅画都作了说明,同时引用大量原始资料阐释画作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从而使画集拥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何高济在序言中写道。
社会百科图谱
本书虽然名为《中国通商图》(这是英文原书作者自己取的中文书名),实际上并不只是记录通商,它还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时广州、香港、澳门、北京等地的历史地理、风景民情和社会状况。“虽然作者没作更多特别的描述,但是从这本书作者所引用的文献和叙述中,从那些17~19世纪的画作中,我还是可以看到当时中华美好河山的壮阔锦绣、中华大地的富庶丰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范春萍说道。
读来确实如此。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通商的繁盛之外,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百科图谱:与英国的外交往来叙述详尽,对战争过程的交代也是具体可感的;中国当时的进出口状况,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地理、通商、人口发展情况,书中都提供了大量数据;介绍了中国船耆英号的性能、规格,“而它应对风暴的能力,即使不超过,也与那些英国制造的船相当”,这艘船曾远航到美洲,最后抵达欧洲,可见中国当时的造船水平;美丽的城市建筑、乡村风景和沿海风光,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帽店窥见中国当时的买卖店铺,从忙碌的码头推想中国贸易的繁荣;从庙宇的兴盛想及佛教信仰、关帝崇拜、封建迷信以及当时的风俗等等;而关于五月初五龙舟节热闹隆重的场面,以及香港欢乐谷跑马场的赛马,其“大看台、窝棚、马厩以及所有赛马的设备,还有午餐和香槟,都是一流的”,实在令人惊叹;还有外国人对中国妇女地位的不解——“我们看见了妇女们价格昂贵的服装、美味的食物以及她们奢华的居室和住宅,不过我们还是被认真地告知中国妇女的地位很低”……这些图景使我们体验到民风民俗,如同身临其境般回到历史之中。
由上可见,与外国的史料作对比研究意义是重大的,特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能逃避外国的记载,否则就不能作深入的研究。何高济认为,把外国的史料介绍到中国是必要的,“很多中国的资料,是容易整理的,包括二十四史、故宫的档案都有了整理,但明清以后,很多资料,特别是外国的资料,发掘得很少。中国的资料还是比较有限的,外国人的记载比中国的记载可能还更多,把这样的历史记载介绍过来进行对比研究,对我们看待历史和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价值是很大的”。
而对于这些历史,只要以实事求是的史家态度批判地利用和吸收,加以比照,去伪存真,就会对历史认识得更深刻。“我们应该有更多包容的态度,应该用多元化一些的视角去读。可供阅读的书足够多了,读者才能更多地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历史,应该相信读者的分辨能力。”范春萍对此书充满了信心。
《科学时报》 (2008-10-23 B2书界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