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左)与魏巍合影

说来也怪,连续几天都想到魏巍老,还梦到了他老人家。正准备电话联系、安排时间去看望他,不料,竟得到他仙逝的噩耗,不禁震惊,接着便一阵眩晕。难道这就是冥冥中的心灵感应吗?
8月28日上午,我赶到八大处他的家里去吊唁他,就像往常一样去看望他。可是小院的葡萄架下已经不见了他迎送的身姿,却摆满了大大小小挂有挽联的花篮。那间简朴而又狭窄的客厅几乎被花篮占满,唯有中间靠后能站几个人。尊敬的魏老以半身彩照笑望着一切。还是那样和蔼可亲,还是那样睿智坚毅。在这巨幅彩照的两边挂着他亲笔写的一副长联:
鲁师遗训铭心底 痴牛永俯孺子田
胸中自有青松气 尽瘁不唱夕阳残
这是他65岁生日《自题》诗中的后四句,只是原“孺子前”的“前”改为了“田”。据说他生前病中重写在两条白纸上,嘱家人去世时挂在他的遗像前。这只能说明老人家的信念、意志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至死不变、奉行终生。另面墙上,原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和夫人刘航的挽联,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正直共产党人无私无畏
革命战士作家有胆有识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书写的整张宣纸动人心魄:
魏巍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到家里吊唁者很多,仅我在灵堂的十几分钟内,就有四拨,还有专程自广州赶来的。我只好向老人家的遗像又深深三鞠躬,表示告别。走到小院,不禁回头观望。因为往常魏老总是送出客厅、送至小院,总是站在葡萄架下频频挥手。他那慈祥的笑容里总蕴含着真诚的关爱和殷切的期待。
老人家的这种情感,我在22年前就感受到、享受到了。那时,我正奉命为杨得志总参谋长整理抗美援朝回忆录《为了和平》。为收集、核实材料,找到了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正军职顾问、聂荣臻传记编写组组长的魏巍。他曾在杨得志任司令员的十九兵团的骑兵团任政委。抗美援朝期间,他又到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兼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的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了解了我的任务和拜访他的目的后,十分热情地鼓励说,这是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是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的极好机会,只要努力珍惜、善于学习,一定会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十分慷慨并异常内行地向我提供了杨得志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活动情况和一些生动细节。后来,我几乎全部用到了《为了和平》一书上。其余的还写成了一篇《将军与作家》的散文。在告别魏老时,他还亲笔题签赠送给我了《魏巍诗选》。这是我获得的第一本名家赠书。随后又在我的留言簿上写道:“祝创作丰收”。那时他就住在这个小院里。
自此,他的教诲在指导、激励我认真完成了首长回忆录的整理工作。自此,我也一直把他视为好领导、好老师。而他却多次诚挚地表示:“我们是好战友、好同志!”自此,同他的交往也就多了起来。
当他听说我到原国防部长张爱萍身边工作的消息后,当即打电话表示祝贺,并格外认真地告诉我:“爱萍同志是位儒将,他的工作标准、文字要求都很高,在他身边能学到好多东西,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一言之美,贵于千金”(晋·葛洪语)。当时,犹如一股热流在胸中滚动,深深感激他的明示和告诫。
这一明示陪伴我在张老身边工作12年,也指导、激励了我人生途中12个春秋。同样起到鼓舞作用的,还有这段时间他的签名赠书:《魏巍杂文选》、《地球上的红飘带》、《火凤凰》及《魏巍自选集》等。
1994年9月,张爱萍视察有“共产主义小社区”之称的南街村。之后,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推荐了这个集体致富的新农村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魏巍很想就这些反响向张老反映一下,并交换些意见。我报请张老同意后,特别安排了在一个下午见面。万没想到,刚谈完社会上一种不同意见的话题,张老突然有事外出,留我陪魏老一坐。我很担心魏老会因此尴尬或造成误解。可魏老没有丝毫的异议,反倒安慰我说这太正常不过了。后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弥补这一缺憾。2000年《张爱萍传》出版,魏老亲笔题辞:“一代名将,贡献辉煌”,台头是:“贺张爱萍传出版”,同时鼓励我说:“爱萍同志为革命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你写的《张爱萍传》在党史文学上,也是辉煌的贡献!”我为他热诚的鼓励而深深感动,更为他宽阔的胸怀而由衷钦佩。
在8月30日于八宝山为魏巍的送别仪式上,足可看出对他由衷钦敬的岂止万千。灵堂前广场上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等待着为魏老送别。两个青年学生拉起了一幅蓝地白字的巨幅横标:“最可爱的人虽死犹生,最可耻的人虽生犹死”。旁边还有一个地摊,摆满了魏老的著作及悼念魏老的诗篇。一位满头银霜的老人在演讲魏老做人、做文的特点。众多听者的神态里洋溢着钦敬。兰厅灵堂前几乎无序的人群向前拥挤,一个个似乎都想争先瞻仰魏老遗容,都想争先为魏老送别。兰厅中门两侧的巨幅挽联缓解了人们的拥挤:
上联:太行红杨上甘松 东方破晓击晨钟
下联:百年人民文学史 君在亿万民心中
横联:你是最可爱的人
下联源自著名诗人贺敬之为魏老写的挽诗:
群山巍巍耸群峰,魏巍矗立势峥嵘。
百年人民文学史,君在亿万民心中。
人们在挽联前凝视良久,沉思良久,又赞许良久,才走进灵堂……
我随送别的人群,在魏老安祥的遗容前,深深地三鞠躬……
《科学时报》 (2008-10-17 B3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