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后张韶岷来说,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科研的多学科交叉很有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自认为羽毛球打得还不错的他,在遭遇羽毛球老师的一番教导之后,苦练三月,幡然醒悟——原来,对科研有兴趣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专业和敬业才是其中的根本。
一路走来很顺利
要说采访的是一个博士后,那么,初见张韶岷,你一定会觉得找错人了。因为一眼望去,他实在是太年轻了,感觉就像刚入校的本科生,除了年轻之外,还有点腼腆。可是,了解之后,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按照常规,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博士毕业,无论如何也该有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可他偏偏没有“英雄多磨难”的那些遭遇。
在浙江温州长大的张韶岷,按他的说法,读书比较晚、懂事比较晚,性格上跟周围的人相比,个性化的东西很少,有时甚至有些木讷。不过,这种成长状态并不妨碍他的学习。说起来还很谦虚,“从小到大,在各个方面好像从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中游偏上,学习、工作和业余兴趣基本上都这样”。
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张韶岷都会认真地考虑,“基本上都是比较乖,不太会淘气”。自然,很乖的他,成绩还不错,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20余年的求学生涯。
说起听话,张韶岷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张韶岷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同时也能够保送研究生,两个机会作何选择呢?难以取舍时,他就和父母商量,父母认为,工作机会固然难得,但是,在他这个专业,只要能深造,就应该把知识再加深一个层次,这样对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所以,张韶岷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继续攻读研究生。
当然,对于求学的道路,张韶岷对扶持过自己的很多人都铭记在心。“我的运气比较好,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扶持我、帮助我,让我很顺利地迈过人生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关卡。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他们教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我,在面对荣誉的时候提醒我。”
进入多学科交叉科研
张韶岷表示,在攻读博士时,导师郑筱祥教授在工作上总是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这让他有了很多机会。
刚进实验室时,张韶岷就在不同的工作组中轮转,在各种横向的、纵向的项目中锻炼,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学习科研环节中的各项基本能力和素质。因为在导师的课题组里,有来自各个领域背景的老师和同学,与他们接触并合作,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培养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
张韶岷举例,曾和他一起开展动物机器人项目的同学,有王鹏、刘纯青、郑晓静等。在课题组成立之初,这群年轻人都来自不同学院,之前从事的工作也很少有重叠的部分,而动物机器人当时对于他们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之前谁也没有接触过,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也很少,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几篇论文资料。于是,在开始阶段,几乎每天大家都一起查找和讨论各类相关文献,一起制定实验方案,甚至有段时间连吃饭都是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的。确定下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之后,大家就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张韶岷也觉得,科研有时候非常枯燥,看文献、写计划、做实验、整理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这些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真正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要从众多的文献出整理出自己的科研思路,提炼出创新点,并用可行的技术方案将之付诸实践,中间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反复、反复、再反复。”在他看来,最痛苦的莫过于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的小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实验推倒重来。
在张韶岷的记忆里,至今仍然有一个痛苦的经历。那是他们在开展动物机器人研究的中期,2006年9月初,随着实验技术的成熟,有一个组的两只实验动物(SD大鼠)能够很好地听从控制器的指令,完成向前、向左和向右的动作。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对一个新版本的大鼠无线背包作足够长时间的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一只大鼠在受故障的刺激器控制下,笔直向前跑了三四米远,一头从五楼的平台上蹿了出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非常后悔。”
当然,后悔和痛苦不可避免,张韶岷认为,自己一直能在学校里待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对于现在的工作和问题保持有很高的好奇心所决定的,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时候对自己确实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从研一下半年开始,张韶岷进入郑筱祥的课题组,在导师和其他课题组老师及同学们的带领下,5年的研究生工作经历让张韶岷从一个仅仅对研究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新生成长为一名具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科学工作者。也正是研究生这5年的锻炼,让张韶岷和他的队友们仅仅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动物机器人的项目。他们的文章还被《自然—中国》选为2007年度用户推荐文章。“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其实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大的幸福,我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新的领域里走得更远!”
生活感悟与科研有相通
对于张韶岷的科研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是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专业,是一门非常综合性的学科,其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医工的结合上,而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趋势日益加剧,更多的传统学科也开始融入进来。张韶岷表示,自己觉得挺适合这门专业的,就像他的爱好一样广泛,如羽毛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玩得都还可以。在大学本科时,他还代表院、系参加过比赛。
“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很不相同,但是其实是相通的,比如体力是所有项目的保障,基本功的训练是发展的前提。”比如排球的扣球和羽毛球的扣球很多地方非常相似,发力、起跳和手腕的动作都是最关键技术。有些技能确实是互补的,让张韶岷有很多的启发。
“其实作研究也是一样的,最初一两年在实验室的轮转,让我学了很多看似不太相关的技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那段时间,张韶岷接触了很多表面上完全不一样的项目,有药代动力学、药理学、电生理学等,甚至还作了一段时间物理康复的研究。“虽说很杂,可是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的眼界、锻炼了我同不同领域的人交往的能力,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现在所在的脑机接口研究团队,就有来自医学、材料、计算机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人,而我与他们的交流一直是非常流畅的。”
不过,说起羽毛球,张韶岷还有别样的感受。读硕士时,教他练习羽毛球的老师也姓郑,正好跟读博士的导师同姓,更巧的是,他们教育张韶岷的方法也很像。在学羽毛球前,张韶岷自认为球打得还不错,还当过学校的羽毛球协会会长,但是本科的时候一直打野球,先天因素决定了他的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在跟郑老师学球以后,让他印象很深的是,老师一直强调要想好好学球,必须专注于干两件事——练体能和练挥拍。因为张韶岷挥拍的时候不会侧身,老师还专门给他弄了个训练科目,即侧身贴着墙壁练挥拍。经过3个月的基础训练,张韶岷收获确实很大,水平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现在很多人说他打球的姿势挺标准。
《科学时报》 (2008-10-14 B1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