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蔡伦路1800号的一栋圆形建筑,在浦东新区众多高耸的楼宇之间并不引人注意。但这里却是美国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下称GE中国研发中心)所在地,煤气化、海水淡化、太阳能发电、低成本高技术远程医疗设备、风能发电等等足以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沿性技术产品在此研发推出。
在GE公司的战略中,中国是其发展的第二故乡。而GE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是GE公司战略的注脚。
在其成立的8年时间里,GE中国研发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个中艰辛只有当初的创业者自知。而今,GE中国研发中心与GE美国总部、印度班加罗尔研发中心、慕尼黑研发中心一起,成为支撑GE公司创新发展的四根基柱。
专注领先技术研发
作为一家有着114年历史的公司,GE公司曾经是灯泡、医用X光、人造钻石、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等一系列产品的发明者。研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今,GE公司被誉为“最成功应对人类科技挑战的公司”和“全球最佳研发公司”,是“研发人员最理想的工作之选”。据介绍,目前GE公司在全球有近3万名科研人员,其中,从事高端基础技术研究的人员有2700多人,其研究领域涵盖所有主要学科,其技术研发费用每年5亿多美元,而产品研发预算则高达35亿美元。
“GE公司专注于解决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环境污染以及疾病防治等影响人类未来生存的重大问题。”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博士介绍说。
陈向力于1994年加入GE公司,在美国GE全球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和管理职位。2000年,陈向力受命在上海领导创立了GE公司的第三个全球研发中心,并担任首任总经理。在GE研发总部的经历使陈向力切实感受到了GE公司追求技术创新的执著,而在上海创建GE中国研发中心,又为陈向力展示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提供了平台。
目前,GE中国研发中心主要有三大块业务,一块是基础研发部分,一块是新产品开发部门,还有一块则是对销售和市场提供技术支持。而新产品开发更多的是作为全球研发的一部分,配合美国总部。
据介绍,2007年GE公司在中国投入1500万美元专项研发经费,今年则又新增了4000多万美元,全部用于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这将为GE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重点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洁净煤、水处理、轨道交通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
而今,GE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GE公司4个全球研发中心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独立外资研发机构之一,每年完成100多个研究项目,其中包括1/3左右的基础科研项目。截至2007年底,GE中国研发中心共申请了280多项专利。
市场先导
最近,记者有幸参观了GE中国研发中心的部分实验室,几个主要领域的研发专家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了他们目前的研究工作。公司人士告诉我们,许多已经或者即将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技术就诞生在这些实验室中。
从事苦咸水淡化研究的GE中国研发中心化学技术实验室主任张冰博士在讲解自己的研究内容时,少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代之以简单易懂的生活用语,把海水利用渗透膜实现淡化、他们又是如何提高渗透率的原理告诉给我们。
当问及“科研时间很宝贵,为什么还要接受向公众讲解这样的琐碎任务”时,张冰的回答令人意外:“我们的技术都是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向公众讲解我们的技术,不仅可以使公众了解GE在做什么,而且也能听取市场的反馈。同时,我们的讲解也能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
在外人看来是意外的事,在GE中国研发中心内却是一项平常的工作。无论是张冰博士所在的化学技术实验室,还是在现代加工技术研究室、激光加工实验室,“技术来源于市场需求”这样的话都能经常听到,自己的技术将能带来多少潜在市场效益,更是每个科研人员致力的方向。
而据了解,市场驱动是GE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新产品开发的程序中,仅GE的内部网就会有6个里程碑的研发门槛。其中第一个里程碑就是要有一定的客户需求。完成研发后市场能销售多少、对手增长多少都有详细分析。
此外,在每年4、5、6月,GE公司都会作分析,了解市场情况、趋势,未来3年竞争对手的走势、新产品,有什么新技术。销售部门的经理们则会针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反应提出相应的要求。
GE研发将技术直接与市场挂钩,研发内容来源于市场需求,很好地解决了技术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对中国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有借鉴意义。
抓住发展机遇
中国的飞速发展为GE中国研发中心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GE也在此过程中抓住了符合自身的发展机遇,并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刚刚结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家体育馆“鸟巢”为应用世界级水处理技术树立了典范。据介绍,“鸟巢”的背后有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级雨洪综合利用系统在24小时不间断运转,可以将赛场及周边区域的雨水收集、净化后,提供给场馆使用。
回收后的水资源能否实现真正的高效回用,其关键在于净化。“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的核心净化技术就是应用了GE公司的解决方案——纳滤膜技术。
而在此前,GE公司还为中国青藏线提供了火车机车。青藏铁路公司购买了70节GE公司生产的机车车头。在青藏线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需要在车上增加供氧设备、集便器、防紫外线玻璃等特殊设备,对机车的要求也更高。GE公司的机车功率更大些,更适合在高原上跑。
最近有消息称,国产ARJ21支线飞机(大飞机)即将首飞。而ARJ21支线飞机的发动机系统也是由GE公司提供。对此,陈向力表示,为了大飞机项目,GE中国研发中心专门组建了团队,与中国科技人员共同合作,保证发动机与机身无缝连接。
“我们也期盼着大飞机早日起飞。”陈向力说:“通过此次合作,GE与大飞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扩大在大飞机项目中零部件的供应范围。”
继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提供雨洪综合利用技术后,GE也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为自己与中国合作的机遇。
陈向力告诉记者,GE已经组建了专门的跨业务部门,负责与上海世博会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的协调,“目前,我们正在跟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具体的合作项目还在会商”。
与中国纵深合作
在刚刚过去的9月,GE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举办了针对国内中小企业的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就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科学及应用、制造工艺及技术、电子技术及系统等产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寻求GE与国内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合作机会。
“我们不仅希望和中小企业合作,用高科技产品开拓中国市场,也希望能和它们一起,用在中国开发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陈向力如是解释双方的合作。
在GE公司的战略中,中国被其作为发展的第二故乡。自2007年GE中国研发中心实施“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以来,GE公司大幅度加大了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目前,GE制定的中国市场“三大战略”包括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大并购投资投入、加大对内陆地区市场的覆盖。
“GE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中国市场将成为GE未来发展的根本立足点。”陈向力认为,光靠公司内部每年20%~30%的增长是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因此,GE正在积极寻求注资、并购的机会。
目前,GE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拥有60个实验室和1400多人的科研团队。GE中国研发中心与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还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了合作项目。
人员的交流也加深了GE中国研发中心与国内的联系。目前,在GE中国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本土的人才,这些人才的交流往来,密切了GE中国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系。
除此,GE公司还有更长远的打算。“我们还将在北京、沈阳、武汉、成都、西安、广州成立另外6个区域性总部。”陈向力介绍,上海GE中国研发中心仍会作为华东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总部,同时也是全国的总部;而其他6个研发总部则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区域特征进行考虑设立的,GE将进一步开发中国内陆和其他地区的市场。
《科学时报》 (2008-10-13 B1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