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亚洲开发银行正式聘任18位中国学者为移民咨询专家,其中河海大学有9位专家入选;年仅26岁的河海大学在读博士生周建,一举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亚行专家”。然而,获得这一荣衔的周建,最初的梦想却是成为机械领域的专家。
寻找各种机会接触社会
周建198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的一个农村,但家庭学习氛围很好,家族里出了几位留学的博士。他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上最好的大学”。父母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让他小学时就转到市里最好的学校就读。
周建不负所望,从5岁上学起,就一直是班上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学生。但父母最看重、觉得最为关键的高考,周建却没有发挥好。高考第一天,第二门考试一结束,他就觉得自己的目标达不到了,也因此影响了后面几科的发挥。最后填报了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对于高考失利,周建说:“这个事情对于我还是触动比较大的,高考的伤痛时至今日都不愿提起。”他当时反思认为,自己平时性格不够踏实,是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实无论平时做得多么好,都不能骄傲。年轻人除了年轻,什么资本都没有。”
大学四年下来,周建不但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和英语基础,也练就了健康的身体,同时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担任多个学生干部职务,力图得到全面的锻炼。
周建并不局限于校内活动,还寻找各种机会到校外实习。他说:“无论是家教、推销还是市场调查,什么活儿我都做。”打工的过程中,周建接触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做家教,接触到不同的家庭;在各种性质的公司工作,偶而也有遭人歧视、拿不到工资的经历。但这些都给了他难得的社会经验。
此外,周建还利用假期主动找单位实习,即使不给工资也愿意接触、了解一下。他本科专业是国际贸易,希望体验一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但跑了3家单位接连碰壁。随后,他又找到一家单位,说自己是贫困大学生,想在公司做一些简单的杂务,对方想反正他又不要多少钱,就同意了。周建到那家单位后,先把职责内的小事做好,下班时有意识地跟正式员工聊天,注意讨论一些专业问题,逐渐让大家对自己建立起信任,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听从导师指点,改变专业方向
周建大学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强,被保送到河海大学本部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移民学专家施国庆教授,专业也出现了较大的跨度。
开始读研时,周建想选择热门的金融学或经济学专业,然而与导师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初衷:“施老师的话我至今记得。他说全国的经济、金融专业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在办,什么人都在学,但真正能学好的人太少,要成为金融界成功人士尤其困难;而对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进程的大量工程建设需要的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工作的关注,移民专业人才出现了很大的需求,而国内研究这个问题的单位极少。河海大学作为第一个设立移民科学与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系统培养移民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其移民研究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非自愿移民的研究机构,与世行、亚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平台很高,你只要就进入这个专业领域深造,可能几年之内就能成为领域内的前100名,有更好机会的话更能进入前50名。”
在导师的启发下,周建系统了解了移民学专业,发现确实前景广阔。同时他觉得,如果一个年轻人可以到处跑,既能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重要国际机构的专家打交道,也能跟农民、村小组长、村长这些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得到的锻炼非常大,发展的机会也特别多。出于这样的认识,他很快将专业方向转到移民问题研究。
实践证明,做移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几年来,周建参与了30多个工程及科研项目,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撰写了百余份中英文报告,发表了10多篇论文,参加了10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
2005年,经导师推荐、亚行同意,周建参加了黑龙江省路网发展项目的移民调查工作。12月的黑龙江,冰天雪地,他带领设计人员走遍了公路沿线的8个县几十个镇,工作成果获得亚行及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同年,他被欧洲投资银行聘为项目咨询专家,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工程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移民安置评估与跟踪监测工作,为工程顺利获得欧行贷款作出了贡献。
2006年和2007年,周建又先后任新疆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项目和新疆地方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项目的社会评估专家,不仅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还客串翻译等角色,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获得了亚行东亚局高级官员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2008年1月,周建作为美国政府布鲁金斯研究中心全额资助的唯一研究生,赴埃及首都开罗出席第11届国际非自愿移民研究会年会,并就中国生态移民的政策和实践作了学术报告。4月,亚行东亚局又把周建推荐给亚行后评价局,任成都供水项目后评价阶段的移民与社会专家。
用能力赢得信任
由于年轻,周建也会遇到不被业主信任的情况:“人家一开始觉得作为亚行专家,要么出身名牌大学、有海归背景,要么到三四十岁年纪或者是一位老先生。我的年龄肯定很小,因为这种不信任感也会刻意装‘老’一点,除了去运动,平时都不穿休闲服。”
2007年,周建在新疆某地开会,亚行安排他给当地官员作个培训,大家都来了,一看这个毛头小伙噌噌跑上讲台,立刻全场嗡嗡地私语起来。周建没法,只能尽自己所能把内容讲完。第二天,因为请的翻译对一些专业词汇不太了解,周建毛遂自荐客串翻译,他基于“促进项目实施”的宗旨,利用自己对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需注意事项的了解,在亚行和当地政府间发挥了良好的居中协调作用,不仅获得了双方的满意和信任,更因自己的年轻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博士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周建的打算是留校任教。他觉得所从事的行业河海大学做得最好,而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导师、学校的培养密不可分,留校既能拓展事业又是报答母校:“我对我们学校、导师有了深厚的感情。我的经历告诉我,遇到一些好老师很重要。施老师让我从自暴自弃、只想放弃转入永不满足的状态,无论性格、视野、专业素养都出现了极大的提升。我已经舍不得离开这样的环境,也舍不得离开恩师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像施老师那样的好教师。”
《科学时报》 (2008-10-7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