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也就是1987年,中科大的西区正在建设之中,87级新同学就住西区,条件艰苦,教室简陋,生活不便,他们在一封致全体老生的信中表示,发扬科大创建时期的好传统,艰苦奋斗,巩固军训成果,开创“西区精神”。由于建设之初的荒凉景象,那时的西区被87级的同学们戏称为“西伯利亚”。
1984年左右,中科大开始筹建西区。当时的东区面积大约600亩地,建成的实验室、教学楼、宿舍、家属区等已经让东区满负荷运行,很多工作更是施展不开。扩大学校面积、寻找新的园区,成了当时学校的一件大事情。
正好,这个时期国务院要支持10所重点大学建设,时任中科大名誉校长的严济慈向中央争取到了这个名额。随着西区校址的选定,国务院9300万元建设费用也逐渐到位,西区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了。
经过校领导的讨论和项目规划,科大西区在1987年4月开工,1988年第一批学生在这里开始上课。同时,教学楼、运动场、宿舍楼、家属区也开始逐渐建成。当时的西区规划容纳学生3000人,生物系、无线电电子学系、物理系、近代力学系等都从东区搬到了西区。1991年,图书馆也开工建设。
一名87级毕业生回忆起刚入校时的情景说:“当我们兴冲冲地来到西区的时候,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什么不满,倒是有点当年知识分子到北大荒的感觉,有种慷慨赴死的豪迈。那时西区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楼,没有教三楼,没有四号楼和五号楼,没有书店、理发店,只有空荡荡的食堂,3座宿舍楼,还有西边乒乓球室和东边医务室两片平房。是的,那时西区几乎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对学校充满信心,我们有希望。”
后来,教学楼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期待了很久,当同学们终于步入教学楼的大厅时,却意外地平静。那时教学楼中间的灯像灯笼一样亮了好几天,把教学楼装点得像一个圣殿。
上世纪90年代初,接受外国片熏陶的科大男生喜欢这样表达自己对科大的印象:西区像野性而博大的索非亚·罗兰,加速器是她迷人的胸怀。
说到科大西区就不能不提到同步辐射加速器,它已经成为科大西区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当时的科大来讲,建设同步辐射加速器是一个奢侈的大项目。当时国内还没有如此大直径的环形加速器建设先例,工程本身的技术条件要求也很高。终于,在1991年加速器建设顺利完成,已经九旬高龄的严济慈冒着纷飞的大雪,亲临西区,为工程竣工剪彩。
回忆起建成初期的科大西区,87级毕业生说:“初建成时的西区学生总共不到1000人,食堂只开了一个。站在西区食堂南面的台阶上,便是一片荒草了,非常开阔。那时的西区基本上没有什么道路,图书馆那片地是一片芦苇荡,体育场也是。”
当时的校领导们多次询问西区有什么困难,可是学生们没有太多的抱怨,没有人对学校有意见。其实,那时的西区生活很不方便,商店开在现在的西区收发室的隔壁,东西比较少。现在的西区医务室和乒乓球室就是当初的阶梯教室了,冬天平房里特别冷,窗缝里不断地漏凉风,大家都不愿坐靠窗的位置,就纷纷挤在中间。后来校领导了解到情况,就给每个教室装了一个烤火的炉子。
如今,走在科大西区中心的广场上,一座严济慈的雕像会立刻映入眼帘。这座塑像四周是教学楼,严老面朝图书馆,戴着一副眼镜,面带微笑地端坐着,和蔼可亲而可敬。“西伯利亚”,这个科大西区曾经的代名词已经一去不复返,它化作一阵春风吹绿了已经走过21年辛勤之路的西区校园,将它从荒芜变得茂密和繁花似锦,从年轻走向稳健和成熟。
《科学时报》 (2008-10-6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