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有许多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排出的尿液常呈乳白色浑浊,似牛奶或豆浆。对此家长十分紧张,唯恐孩子得了肾脏病或泌尿道病。
那么,秋冬小儿尿液浑浊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生理性浑浊:正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由大小便排出种种代谢废物,包括机体代谢产物和被破坏的衰老细胞。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积累营养物质和排出的废物相对较成人为多,加上秋冬低温会加速新陈代谢,于是代谢产物也随之增多;另外秋冬小儿饮水量大为减少,以致尿液浓缩,使其中的可溶性物质呈饱和状态,若遇低温,尿中盐类便迅速凝固,并沉淀在尿液中,使尿液浑浊泛白。从生理角度分析,小儿肾脏发育尚不成熟,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浓缩、再吸收和排泄功能都比较差,故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小儿的尿液中就含有一定量的磷酸盐和尿酸盐等。由此可见小儿秋冬尿白大都属正常现象,只要此时无发热、尿急、尿频、眼睑浮肿和腰酸等肾脏疾病的症状,就可以放心了。
病理性浑浊:若尿液浑浊期间伴随种种病理症状,就要毫不迟疑地到医院去检查治疗,切勿延误耽搁,影响预后效果。
脓尿:为小儿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或其他因素感染而引起,大都伴有肾脏病,因尿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故尿色发白。此病都伴有较重的并发症状,如疲倦乏力、精神萎靡、发热、食欲不振、眼睑浮肿、尿频、尿痛和尿急等等。若不及时治疗,则转化成慢性肾炎,迁移难愈,反复发作。
丝虫病尿(乳糜尿):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中,使淋巴阻塞、破裂或使输尿管破裂,使淋巴液进入尿道,于是尿液呈奶酪样。此乳糜尿经离心沉淀后,可找到丝虫的微丝蚴,据此可完全断定丝虫病尿。
如何鉴别小儿尿液浑浊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鉴别法:
一是在浑浊的尿液中滴几滴醋,轻轻振摇,天冷时应稍微加热,若尿液立即变得澄清,证明是磷酸盐沉淀。二是把尿液装在透明的试管中,放入温热水中,几分钟后若尿液由浊变清,则为尿酸盐结晶。若尿液呈洗肉水样,说明含红血球;或加热后乳白色浑浊不消失,或持续性尿白,则可能为脓尿、乳糜尿或血尿等引起,此属病态,应毫不迟疑地速去医院诊治。
如果尿液浑浊严重,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对其饮食进行合理的调整,尤其应多饮开水。若是过食油腻引起的,可吃些助消化的药物,如酵母片、消食片和复方维生素类药等;也可用农村做米酒的酒药,每天用开水泡一粒,取汁分次口服,或用鸡蛋壳烧灰泡茶饮,一日5~6次,以上各法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家长可视条件适当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