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的压力,没有轻重缓急可言
“三重底线”下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8-20 0:54:23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大多数人都在盯着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年报是否漂亮,还少有人关注一个企业是否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环境绩效报告。
 
与此相呼应的是,7月13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树立企业形象、政策支持、提高知名度是中国企业发布可持续报告的主要原因。而公众、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和团体等的需求,在企业发布可持续报告的原因中只占很小的份量。
 
这份《价值发现之旅——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以下简称“价值发现之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乐施会、清华大学、商道纵横网站发起撰写。在被调查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 17份由国有企业发布,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发布了8份和1份。
 
国外大企业:被逼出来的报告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属于非财务报告,起源于企业环境报告。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政府开始制定法规要求企业披露必要的环境信息,投资者也逐步意识到企业对环境、人员等方面的作用会影响到自己的投资收益。自此,环境信息开始出现在企业年报中。随着时间推移,环境信息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有的企业就干脆编制一份独立报告,更系统、更详细地披露企业环境绩效,形成了目前被公众推崇的企业环境报告。
 
其实,现在企业发布的非财务报告形式各异,如企业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虽然形式、名称不同,但都涵盖了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一被称为“三重底线”的范围内,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正是从这3个因素出发考虑战略、行动、业绩和未来目标的活动。因此,这些报告被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与历经百年发展的财务报告制度相比,以“三重底线”原则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
 
哈佛大学对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研究发现,即便在发达国家,企业最初对发布非财务报告也是不情不愿,非常被动。但是,随着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迅速发展,国际大企业逐渐变得积极,开始主动披露非财务信息。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出现的对企业的诉求。”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教授李章华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先后两件事推动了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积极性,一个是两次世界地球峰会,另一个就是美国安然公司丑闻。前者是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号召企业担负起社会、环境责任的会议,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后者则使投资者和政府警醒,单纯的财务报告可能会掩盖一些问题,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李章华分析。
 
投资者们已经意识到环境和社会趋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对企业的透明度提出要求。投资者希望更好地了解企业为应对潜在风险和机遇所作出的准备。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技术总监Sean Gilbert认为,表明投资者兴趣的一个清楚信号是2006年联合国发起的“责任投资原则倡议”。掌握着8万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已经签署了这项倡议,这些机构既包括美国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也包括泰国政府养老金基金。对“责任投资原则倡议”的认同,表明这些金融机构将“寻求那些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有适当表现的实体进行投资”。
 
“同等重要的是,世界多家证券交易所,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发布了一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引,包含了对公司披露哪些信息的期望。”李章华撰文指出。
 
其实,对于企业如何撰写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国际上并没有硬性指标或规范。李章华说:“我看了国外许多大企业的报告,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企业的报告很难给出一个准确名称。最有意思的是,我看到微软公司的一份报告,什么内容都有,报告开篇就写着,‘你说我这是什么报告都可以’。”
 
中国企业:报告体现环境压力
 
《价值发现之旅》分析,与环境高度相关的行业位居发布报告的领先地位。在企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确实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因为一份企业环境报告要说出:对环境我们做了什么,还将做什么。
 
世界著名会计事务所毕马威(KPMG)2005年发布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至1998年,全球《财富》排名250强的企业中有35%发布独立的环境报告。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至2000年,日本有430家企业发布独立的环境调查报告。
 
在中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壳牌1999年发布的。中石油紧随其后,于2001年发布了企业健康安全环境报告。进入2006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数量猛增,全年共发布报告18份,与历年的报告总量相当。
 
今年5月中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贝迩年会,主题就是“企业环境责任与核心竞争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其文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年会以此为主题是因为时机成熟了,放在前几年就不会有人关注。”
 
《价值发现之旅》也有同样的分析:尽管当前在中国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绝对数量仍然屈指可数,但其发展趋势和速度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近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该报告提到环境压力对企业撰写可持续发展报告影响较大。
 
该报告的撰写者之一、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博士分析:“按照污染程度划分,中资企业可以分为重污染、中污染、轻污染3类。比较这3类企业报告的测评指标,可以发现重污染和中污染企业报告写得比较好,轻污染企业则写得一般。”
 
显然,企业对报告的重视程度与所受到的环境压力密切相关。压力越大,企业的重视程度越高。
 
这一现象值得环保部门和政府进一步解读。
 
触摸“三重底线”
 
即使到2007年,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众多国际大型企业才是发布报告的中坚力量。“这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大企业的管理战略体系健全,更受人关注,非政府组织对它们的社会、环境责任也盯得更紧。”李章华说。
 
中国企业正在走与国外同行类似的发展经历,目前一些国有大企业正积极寻求与国际节奏同步。2005年,李章华和他的课题小组承接了国有资产委员会立项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指标体系建立有关问题的研究”。
 
考察这些几乎把握中国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后,李章华的结论是:“客观讲,这100多家国有大企业实力强大、基础好,对于新的理念能迅速接纳。但某种程度上,它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不理解不是学术或思想上的,而是惯性思维放缓了它们的行动,或使它们停滞在原有的运行模式上。”
 
国内有一个比喻,国家像一只飞行的鸟。长期以来,一个普遍共识是,经济作为鸟头,而社会和环境是鸟的两翼。大部分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的理念趋同。
 
“乍一听这个比喻没有什么不对,但现在我们应改变观念,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同等重要,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应该是齐头并进的。”李章华分析,前些年中国企业中有一种惯性思维,普遍对经济效益的认识要高于社会和环境认识,但是近两年,环境危机突发事件使政府和企业都有所改变,在逐渐认同“三重底线”原则。
 
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认识
 
在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报告快速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郭沛源分析:“从外部环境看,两个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使国内各界尤其是政府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念有了更多认识;其次是国有大企业的示范效应。”
 
据记者调查,诸如国资委、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都主导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承受环境压力较大的建设部目前也已启动了相关研究。
 
“与企业一样,这些政府部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局限,还处于尝试过程中,没有搭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有的是有框架但还不能操作,有的部门和企业则已有实际行动但理念没能跟上。”李章华说,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包装上,有些企业甚至在不自觉中早已行动了。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已是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词汇,但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应该是什么、怎样做,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还处于摸索和认知过程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执行秘书长翟齐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企业未来需要作出更多贡献,以便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完善功能社会。但是,企业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政府。可以预见,有关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作用与责任的争论将日渐增多。”
 
对如何推动企业对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的认同和接受,李章华认为,政府、企业和民众应各司其职。
 
“我们的社会是强制性变迁,客观讲政府主导作用非常强大,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政府抓得紧推动就快,尽管有时效却缺乏持久性。从长远看,社会监督应更能起到远期作用。因此,政府应一方面强力推动,一方面培育社会监督机制。”李章华说。
 
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做法显然越来越受关注。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报告收转中心,希望借此收集、交换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报告。同时,环保总局也正与一些高校进行研究,试图尽快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高校商学院和环境学院的教学中。
 
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主任贾峰说:“作为全民环保的一部分,我们已把企业环境责任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
 
我们做了什么,要做什么
 
尽管受到各方好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撰写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还是引起学者们的担忧: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般交由第三方撰写,并没有真正把报告列入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中。这使可持续发展报告本身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价值发现之旅》对于国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有这样一个描述:“他们通常会一再重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与决心,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但对如何管理的描述则相对较弱,信息的可获得性并不够。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没有渗入企业战略管理。”
 
在研究人员心中,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应架设在一个可运行的系统上,这个系统涵盖关键岗位的变动、有效信息的收集等,甚至可以被称为一个可规避风险的战略管理系统。
 
李章华和一些学者一样,并不认可欧盟某些专家的观点,即“中国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垃圾”,那些人认为,中国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包装”多、行动少。
 
但是,李章华抛出的这段话,无论对企业还是学者都是一个未知命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把可持续发展纳入真正的战略管理,我的担心是,撰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热情会不会在热了一段后又冷下去。因为积累了这么多年,厚积薄发,国内企业在撰写报告时,对‘我们做了什么’很有话说。但以后每年都要写,企业本身又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资质,那该怎样做,如何做好?”
 
尽管已发布的这些环境报告并不完美,学者们还是乐观地预测:“2007年,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预计发布数量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他们认为,所有发布报告的企业都值得赞扬,毕竟这些企业走出了可贵的一步,也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理念正在逐渐到位。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龚育之同志留给科学学会的遗言
“他奠定了中国心理学基础”
中国企业报告:岂能报喜藏忧无实效
“雪球效应”滚大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一份好报告是这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日资企业的报告历程
企业公民渐行渐近
裴钢接替万钢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我国大学校长平均年龄52岁 平均任期4...
中科大国际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涉嫌诈骗3...
多名官员卷入吉林3700万元高考招生诈...
调查显示央属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336亿
8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新物理学杂志》:有机是所有宇宙生命的...
同济教授朱大可:中国是一个流氓化的社会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