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硝烟燃起
新赛制考量辩手综合能力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8-14 0:2:59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1993年,一场由复旦大学几名年轻辩手领衔的“狮城舌战”,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辩论热。但之后的大专辩论会似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今,新一届的大专辩论会又展开角逐,不仅由大专改名为大学,赛制也发生了变革。主办方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辩论更精彩。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官科同学今年暑假异常忙碌,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他又有了一个任务,就是代表北交大参加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的选拔赛。
 
官科参加的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前身为国际大专辩论会,1993年创办于新加坡,此后由新加坡和中国大陆轮流主办,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的辩论赛变革很大,不仅由大专改名为大学,还开通了官方网站,中国队举办网络选拔赛,而辩题也终于走出了金字塔,向生活、社会与民生靠拢。
 
技术保障还欠佳
 
据了解,此次辩论赛,由国内32组高校代表队通过网络辩论,最终脱颖而出的一支高校辩论队,将代表中国大陆,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大学代表队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大学代表队,争夺华语组总冠军。8月9日,国内选拔赛的八强已经产生。
 
官科所在的辩论队于8月6日在16进8的比赛中,击败上海交通大学辩论队,赢得了八强的席位,进入8进4的比赛。作为参加过多次传统辩论赛的选手,对于新赛制,官科经历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网络辩论、上下半场制,都让他感到了一种压力。
 
网络辩论,是选用目前业界技术较为成熟的新浪网UC平台,进行跨地域的三地实时视频辩论,实现了辩论双方与评委的三方分离。“网上总共有3个窗口,辩论双方还有评委,在3个不同的地方。”对着电脑窗口进行辩论,官科是第一次体验。
 
参加两场比赛下来,官科的感受是,心态上不会更紧张,但是没有传统辩论那样直观。“从辩手来看,感觉就像QQ视频聊天一样。通过网络摄像机,画面比较模糊,不像传统辩论赛,实际上这样除了通过语言,离裁判、离对手都很远。传统的辩论可以通过眼神交流、语气语势等手段,让观众与评委更直观地认识这支队伍。再加上网络有一定的失言、有一定的误码率,效果没有面对面那么好。不可否认,技术看来还不成熟。”
 
网络辩论由于是首次采用,对各个高校的场地、网络设备等方面的硬件保障要求比较高。主办方规定,比赛进行中如果学校自身出现技术问题,则自动判为输掉比赛。在8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与厦门大学的比赛中,比赛开始后由于中国人民大学掉线,声音传不过去,直接失去了晋级机会。官科说,在他看来,因为这样的问题输掉比赛,对于辩手而言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调换立场考验多
 
除了网络辩论,此次比赛还有一个改变,就是上下半场制。上半场结束后,休息10分钟,然后双方调换立场。
 
“这个对辩手的要求更高了。辩手的负担也增大。我们上半场的时候说这个事情是好的,过了几分钟马上又说这个事情不好。我们传统辩手最初不太适应这种改变,因为你辩论一个东西,你必须深信这个东西是对的,才可以站到场上去说,那你自己说完之后,马上又反过来说是错的,这就很难接受。但是比赛打到现在,也慢慢接受了,觉得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是觉得累一点。”
 
辩手们对于今年的辩论还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辩题更具体、更实在了”。“以前是价值辩论,比较抽象。比如对于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的探讨。由于大学生没有很多实践经验,因此对这类辩题只能是从网上找些资料,没有更深的体验。现在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都很实在。我们的第一场比赛就是辩论春运火车票是否要提价。大学生早就应该涉及这种国计民生的辩论,而不再是虚无的辩题。”官科对于选题的变化感到欣喜。“辩题的改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改革。形式都是次要的,辩题才是最主要的。”
 
官科还提到一点,辩题的不公平性因素减少了,因为上下半场观点互换了。但是评委评分的不确定因素就增大了很多。一是评委人数少了,只有3个评委;二是评分比较简单。
 
此外,最佳辩手由网友投票选出,官科也认为不够合理。“今年就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最佳辩手大部分都是女生,因为大家都是评印象打分,好像谁长得好看,谁就是最佳辩手,很多内行人一看就不是最佳辩手。我觉得这可以叫作最具人气奖。最佳辩手应该由专业的评委评选出来。”
 
辩论须常辩常新
 
对于辩论赛,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那年由复旦大学年轻辩手领衔的“狮城舌战”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掀起了一股“辩论热”。如今,辩论不再像14年前那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激情与期待、关注与评判,辩手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追捧。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潘跃在做客央视网站时曾提到一个词“常辩常新”,潘跃解释:“这个‘辩’有两重意思,一个是辩论的辩,一个是变化的变,希望辩论可以有新的内容带给观众。辩论的内容永远大于形式。”
 
潘跃同时强调,辩论会应该是永远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思考的,我们重新进行规则的设立、辩题的遴选,都是为了保证辩手说得精彩、说得充满魅力。
 
著名社会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曾多次担纲大学辩论会的评委,对于辩论赛有独特的见解。顾晓鸣认为,在目前这样一个创意的时代,如何创造辩论的形式、辩论的辩题是特别重要的。
 
“很长时间以来,大学生辩论都是集中在比较形式化的东西,形式化之后又变得模式化了,形式化的辩论对大学生的思维是有妨碍的。实际上,评判一场辩论的好坏,不仅看双方的口才如何,更重要的是在辩论之后是否有一些问题被揭示出来了。同时,新世纪的文化又使辩论成为一个‘对话伙伴’互动互激互学互灵的过程。倾听对方、吸纳对方,成为评选的又一重要标准。”顾晓鸣建议:辩论赛应该是找到智慧、真理以及解决事物的方案,而不是让大学生们去简单地做一个非常高级的游戏。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大学教育应面对人类的根本问题
西方畅销小说中对科学的反思
杨石先:师道无私 陶铸人才
人生得一良师足矣
三峡大学:创办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
把教育事业交与教育家
江南大学博士团关注贵州新农村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全面调查北京植物种质资源
上海某大学博导李永和两年贪污260万...
北大光华教授邹恒甫正式被炒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名...
鲁白: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
8月3日《科学》杂志精选
首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中科院任免一批机关工作人员 蒋协助任办...
8月9日《自然》杂志精选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