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那么国民医疗卫生支出总费用就以政府开支为主体,国家至少负担51%。”这是从8月2日召开的第四届小汤山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会议上传来的声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应逐步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但首先要解决投入有效性的问题。
建立高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
走过20年医改的历程,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着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局面。后面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蔡仁华教授所说,医改要调动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实实在在的管理,而不是出台仅停留在口号上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
那么,医改最重要的作为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套高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要注意体现“卫生公平性”,把“过度医疗、无效医疗”的费用逐渐降下来。
巴德年院士在报告中说,中国已经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从政府投入与个人投入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卫生投入还是不足的。医改坚持政府主导,国民医疗卫生支出总费用就要以政府开支为主体,财政投入应该逐步达到51%的比例。
“无论医改推出什么方案,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政府要认真地负起责任,舍得投入;二是建立高覆盖的医疗体系。”巴德年院士说。他强调指出,要改变当前医疗卫生工作政出多门的局面,应该成立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以统筹、协调人口和健康的管理工作,扭转中国人口及医药卫生领域当前分兵把口、权力分散、效率极低的局面。
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
近20年来,国家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在国民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中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孙隆椿认为,尚未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要建设一个大多数人都接受的居民医疗保障体制,就必须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而所谓“社会公益性”,就是“公众投资、公众受益”。
比关于社会公益性如何解释更重要的,是关于国家卫生财政投入在国民卫生总支出中“投入比例”问题。孙隆椿认为,要在医改前加上政府主导的前提。以政府为主导,那么国民医疗卫生支出总费用要以政府开支为主体。至少,每年的国家卫生支出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长比重。
“这个目标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就达到,但政府可以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逐步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来逐步达到这个目标。”孙隆椿告诉记者。
医院改制是重点也是难点
如果政府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将投放到哪里?供方(医院)还是需方(患者)?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人口卫生体育事主任宋森认为,政府在供需双方都会有所投入,但从长远看,补给需方的可能性更大,患者将是未来政府卫生投入量比较大的对象。
而谈到医院改制,宋森认为这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最大难点。
宋森谈到,未来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社区医疗将严格按公立医院的标准去服务,而其他部分则应该通过改制构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她说,解决高端医疗服务的根本方法是人才。提高医生的整体素质,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很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