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中国生理学杂志》:
中国生理学与医学发展的一个侧影
饶毅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讲席教授
 作者:饶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6 9:40:47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最近接触到早已发黄的老杂志《中国生理学杂志》,浏览其中的作者和文章,心中生出许多感慨。记录这本杂志的盛衰,以及它和协和医学院的密切关系,也许对史学家日后研究20世纪中国生物学和医学的起步不无参考作用。
 
《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至1950年停刊,其间共出版了17卷:1927至1940年出第1至15卷。1941到1948年合出第16卷,1949和1950年合出第17卷。这一出版情况,简单明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上世纪40年代的剧烈动荡。在当年,这本杂志对中国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是很重要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收藏了两种在那一时期由中国出版而又在国际上发行的生物医学杂志,一本是《中华医学杂志》,另一本就是全部17卷的《中国生理学杂志》了。
 
《中华医学杂志》由在华传教士医学会出版,创刊年代早于《中国生理学杂志》,内容则以临床医学为主。最常见的文章是病例报告,这在当时很重要和有用。
 
至于1927年创刊的《中国生理学杂志》则是研究性的学报,它由林可胜、安尔(H. G.Earle)、伊博恩(B.E. Read)和吴宪等共同主编。他们4位,除安尔在香港以外,其他3位都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创办的学校,与大部分西方在中国办的学校有一个不同:它在早期虽然与教会有关,但后来却并非由教会资助或主办,而且特别注重研究工作。通过《中国生理学杂志》,我们可以立即见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因为杂志的3位创办者林可胜、伊博恩和吴宪分别为该院生理学系、药物学系和生物化学系的系主任。
 
杂志的内容包含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前医学甚至临床医学研究。这种覆盖面,一方面固然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创办者一开始就不拘限于“生理学”一门学科有关。所以,有关生物化学、药理学、营养学、病理学、生理心理学、药物学等的讨论从开始就在杂志中出现;一些与临床医学有关又有实验研究的课题,也常被刊载。事实上,该杂志兼容了当时的实验生物学和实验医学两个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
 
这本杂志刊载的文章均以英文发表兼附中文摘要,水平极高,某些方面更达世界一流水平,这是以后好些同类中文刊物不能相比的。举例来说,生物化学家吴宪和他的同事(包括吴夫人严彩韵)自上世纪20年代起所发表的一系列蛋白质变性的文章,对该领域有重要贡献。这些文章除了两篇在日本和美国生物化学杂志发表外,其他就都发表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此外,林可胜的学生、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自20世纪30年代中起,在这本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6篇有关神经肌接头的论文,推动了神经生物学在3个方面的前沿研究。因此。当时在澳大利亚、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生理学家埃科斯(J. Eccles)就常常等着看《中国生理学杂志》,为的是要知道冯德培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发表。
 
这本杂志所形成的风格、所建立的标准,对中国实验生物学和实验医学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它的编辑和作者分布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例如林可胜是生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奠基者,他还创立了国防医学院(现在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在他和《中国生理学杂志》培育下成长的年轻学者冯德培,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开创者。和他同时的吴宪也有杰出的科学贡献(哈佛医学院的Folin-Wu学术报告厅就是以他命名),并直接培育了不少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儿子吴瑞(Ray Wu)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吴瑞于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的“分子生物学联合招考”(CUSBEA),又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生物学家起了作用。
 
在临床医学科学家中,林巧稚早期随伊博恩作过麻醉药物作用的研究,成果亦发表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她以后在妇产科的贡献,已为人熟知。内科学的张孝骞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受过良好医学教育,对中国消化内科学的发展曾有重要贡献。他在协和的科学研究训练以及为《中国生理学杂志》之类刊物撰写论文的经验,对他成为医学科学家是有重大影响的。
 
《中国生理学杂志》后来变成两本刊物,一本是在台湾出版并沿用同一名称的杂志,另一本则是大陆从1952年起出版的《生理学杂志》,它翌年即被迫更名为《生理学报》,但在主编冯德培的坚持下,加上了一个小字号的副标题:继续《中国生理学杂志》。这两本刊物至今仍在出版,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保持原水平。
 
从《中国生理学杂志》的成长和遭遇,可以体会到中国科学发展的曲折和困难,但更可以见到它的顽强生命力。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
“谢谢你,改变了我一生的CUSBEA!”
茨威格: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
《自然—化学生物学》:创建天然除草性化...
测绘局气象局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共享
卫星监测地震国际研讨会举行 探讨空间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背后的冷思考
卫生部长陈竺英文发表学术演讲 正在调研...
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查明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始末
人类唯有甘拜下风 西洋跳棋人工智能程序...
中科院专家调研惊人结果:养鸡场大部分死...
美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负离子
科技部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
《科学》:恐龙主宰地球并非一日之功
《自然》:冰川洪水造就英伦三岛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